肠息肉不一定需要手术治疗,具体处理方式需根据息肉大小、病理类型及患者个体情况决定。
体积较小的肠息肉通常可通过内镜下切除处理,例如直径小于5毫米的增生性息肉或炎性息肉,这类息肉癌变概率较低,在内镜检查时可直接用活检钳或电凝术清除。内镜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术后仅需短期禁食并避免剧烈运动。对于1-2厘米的无蒂腺瘤性息肉,可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黏膜下剥离术,完整切除病灶的同时能保留肠管结构。这类手术需在麻醉下进行,术前需完善凝血功能检查,术后可能出现少量出血或穿孔风险。
直径超过2厘米的广基息肉、病理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可疑癌变的息肉通常需要外科手术干预。特别是存在淋巴管浸润、病理分型为绒毛状腺瘤或锯齿状腺瘤的情况,可能需要腹腔镜下肠段切除术以保证足够的安全切缘。对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性疾病导致的多发息肉,往往需行全结肠切除以杜绝癌变风险。此类手术需评估患者心肺功能,术后可能出现吻合口瘘、肠粘连等并发症。
肠息肉患者无论是否手术,均应调整高纤维低脂饮食,限制红肉及加工肉制品摄入,每年复查肠镜。合并糖尿病或肥胖者需控制血糖体重,戒烟限酒可降低复发风险。术后出现持续腹痛、便血或发热需及时返院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