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属于慢性肝炎吗
发布于 2025/01/09 14:12
发布于 2025/01/09 14:12
乙肝属于慢性肝炎的一种,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肝脏炎症,病程超过6个月即可定义为慢性肝炎。乙肝病毒通过血液、体液传播,感染后可能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
乙肝的慢性化与多种因素有关。遗传因素可能影响个体对病毒的免疫反应,部分人群因基因易感性更容易发展为慢性感染。环境因素如长期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或医疗操作不规范也可能增加感染风险。生理因素方面,免疫系统功能低下的人群,如老年人、孕妇或患有其他慢性疾病的人,更容易发展为慢性乙肝。病理上,乙肝病毒感染后,病毒在肝细胞内复制,导致肝脏炎症持续存在,长期炎症刺激可能引发肝纤维化、肝硬化等严重病变。
治疗乙肝需要根据病情采取综合措施。药物治疗是主要手段,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包括恩替卡韦、替诺福韦和拉米夫定,这些药物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疾病进展。对于肝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肝移植手术。饮食上,建议选择低脂、高蛋白的食物,如鱼类、豆类和瘦肉,避免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以减轻肝脏负担。运动方面,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有助于提高免疫力,但应避免过度劳累。
预防乙肝的关键在于接种疫苗和避免高危行为。乙肝疫苗是预防感染的有效手段,建议所有未感染人群接种。日常生活中,避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等个人物品,减少不安全性行为,避免接触可能污染的血液或体液。定期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乙肝感染,及时干预可以显著降低慢性化风险。对于已感染乙肝的患者,定期监测肝功能、病毒载量和肝脏影像学检查是必要的,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下一篇 : 巨幼性贫血的症状有哪些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