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是精神崩溃的体现 想要预防需从“心”开始

发布于 2012/09/06 10:55

9月10日是中国教师节,这天还是“世界预防自杀日”,可能知晓的人并不多。其实,自杀行为已经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心理和公共健康问题——

【概念解析】

自杀是“精神崩溃”的表现

自杀是指个体精神或情绪的困扰厉害到难以控制自己而彻底“精神崩溃”的表现,自愿采取各种手段以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它是一种复杂的现象既可见于正常人,也可见于精神病病人。从自杀的发展过程来看,可以把自杀分为冲动型自杀和理智型自杀。

我国多数的自杀未遂属于冲动性行为,50%的自杀未遂者考虑自杀的时间小于或等于2小时,28%的自杀未遂者在采取自杀行动之前考虑的时间仅仅不到10分钟,大多考虑自杀的人他们在表现中难免流露出蛛丝马迹来。如有的会在自杀前的某个时候谈到自杀或者在日常生活中一反常态,表现出厌世、饮食和睡眠毫无规律、反叛行为特别明显、情绪喜怒无常。因此,只要有心观察,自杀的预防是完全可能的。所以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愈发显得重要。

老年人,孤独与病痛是自杀主因

【新闻回放】

8月29日,武汉一名八旬老人因思念亡妻,在龙王庙前投水身亡。据老人的女儿介绍,父亲今年86岁,是一名退休医生。1年多前,母亲辞世,父亲就一直郁郁寡欢,极少出门,经常在家人面前念叨着母亲。只是没想到,不幸的事情最终还是发生了。

专家有话:关爱老人,从“心”开始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抑郁症老人占老年人口7%~10%,患有躯体疾病的老年人,其发生率可达50%。除了疾病,老年人最大的生活障碍是孤独。

专家告诫,家庭生活能减轻老人的孤独感,子女应该多花时间与老人进行情感上的交流,最好每天抽半个小时和老人聊天。而重度抑郁老人,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

中年人,多因抑郁导致自杀

【新闻回放】

8月29日,43岁的现任俄罗斯女排主帅奥夫钦尼科夫被发现吊死在当地酒店中。关于他的死因,有人说他是患了抑郁症,也有人说是因为他在伦敦奥运会输球后,在俄罗斯国内受到了太大的舆论压力。

专家有话:关注睡眠障碍,预防中年人抑郁自杀

著名精神卫生专家、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王高华教授介绍,抑郁症多发于高压职业、老年人、产后妇女、慢性病患者等群体。抑郁障碍已成为导致自杀的首位原因,可使自杀的危险增加20倍。

王高华教授说,预防抑郁症首先应从关注睡眠障碍开始。睡眠障碍和抑郁症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成年人目前失眠患病率高达57%,其中有一半失眠患者伴有抑郁、躁狂等各种精神疾病;而90%以上的抑郁症患者存在睡眠障碍,但长期以来这两者的关系被忽视。中国疾控中心的一项研究已证实,慢性失眠往往是抑郁症的先兆,而患有抑郁症更是导致失眠最主要的原因。抑郁症患者出现自杀的高峰时段正是易发生睡眠障碍的凌晨0-1时和清晨4-6时,因此积极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睡眠障碍,对于防止其自杀有重大意义。去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作为湖北站,启动的“全国抑郁症及睡眠障碍健康促进项目”就是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该病,尽早确诊及时正确治疗,以减少抑郁症对患者和社会的影响。

专家提醒,快节奏、竞争激烈中的都市人群需警惕失眠成为抑郁症先兆。当自己出现情绪低落、睡眠障碍等问题并影响了日常生活和行为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治疗。日常生活中,通过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可以预防睡眠障碍。如发生睡眠障碍,不能盲目自行服用镇静催眠药物。

青少年,有时仅因一时“想不开”

【案例回放】

一个11岁的小男孩,他同桌同学的手表丢了,那位同学告诉老师,手表可能被他偷走了,老师找他了解了一下情况,并没有认定是他偷了,但他承受不了这个刺激,竟上吊自杀了。这是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费立鹏博士的《中国青少年的自杀现状》中记录的一个真实案例。

专家有话:预防“激情”自杀,及时筛查潜在心理疾病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副教授黄永兰介绍,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危机无外乎:适应障碍、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经济压力、学业事业发展压力等几种。这些人群中,并非所有自杀者是真正厌世,有很大一部分人是“激情自杀”,他们一时间钻进牛角尖走不出来,选择了走极端。

黄永兰副教授指出,“激情”自杀这一瞬时行为背后一定潜藏着心理问题。伴随着生理上出现的急剧变化,青少年的心理水平呈现出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这种成人感与幼稚性的并存,使得他们的心理活动带有明显的不平衡性,往往处于矛盾状态,高傲与自卑、勇敢与怯懦、反抗与依赖在他们身上并存。这些心理冲突和压力不一定发展成为抑郁,但若埋藏心底而又长期得不到重视,就可能在情绪情感、性格特征及日常行为等方面出现种种问题,导致心理崩溃,演变为压倒生命之墙的最后一根稻草。

黄永兰说,绝大多数青少年由于缺乏必要的挫折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面对压力缺乏相应的应对能力。预防青少年自杀决不是青少年的个人行为,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应时时关注他们的精神状态,少一些责备,多一些倾听,常常去开解和安慰,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温暖。定期心理体检也是筛查青少年是否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很好方式。

专家提醒,当一个年轻人出现持续的行为改变和功能改变,出现猜疑、抑郁、焦虑、紧张、激动、愤怒、情绪不稳、睡眠障碍、食欲改变、无精打采或无所事事等症状和体征,则应考虑其患有精神病的可能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一周热门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