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万中国人过早死 专家:防慢病把住饮食关

发布于 2015/01/22 09:50

世界卫生组织1月19日发表的《2014年全球非传染性疾病现状报告》指出,超过300万中国人在70岁之前死于心脏病、肺病、脑卒中、癌症和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的问题。

据英国广播公司网站1月20日报道,世界卫生组织将此类死亡定义为“过早”死亡。

该组织建议,为大幅减少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过早死亡,各国政府可以采取有关政策,减少烟草使用、有害使用酒精、不健康饮食和缺乏身体活动现象,并提供全民卫生保健服务。

(福克斯中文网报道:世界卫生组织称中国每年有三百万人死于慢病)

对付慢病井喷,中国需要一场膳食革命!

营养十分丰富,种类十分齐全,口感空前享受,慢病快速增长,这是国人日常饮食的反映,也是中国目前面临的最严峻的健康挑战。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指出,日本平均400人有一个营养师,美国平均4200人有一个,而中国平均30万人才拥有一名经过正规院校毕业的营养师。仅4000人的队伍,营养专业人才的缺乏,公众营养知识的欠缺,是我国慢病高发的重要因素之一。

防癌:每天五份彩虹蔬果

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癌症定义为可防可控、甚至可治愈的慢性病。饮食是防癌的重要方式!

作为台湾癌症基金会执行长、台湾血液肿瘤科专家,这是赖基铭教授多年来最深刻的感受。

“医学越来越进步,但癌症病人却越来越多,最关键的是防癌的这道防线没有建好。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指出,只要有健康的饮食习惯,30%~40%的癌症都可以预防。”赖基铭教授当了30多年的肿瘤科医生,在台湾推动全民饮食防癌运动——“天天五蔬果”,主张每天至少吃五份以上的新鲜蔬果;2004年又推出“蔬果彩虹579”(即学龄儿童每天摄取5份蔬果;少女及成人女性每天摄取7份蔬果;青少年及男性每天摄取9份蔬果),而台湾卫生部门也把这些饮食防癌计划列为健康公共政策。

2005年,医学权威杂志《JAMA》(《美国医学会杂志》)刊登了一篇研究,在超过3000个肺癌案例与对照组比较发现,食用大量蔬果的人罹患肺癌的几率降低了46%。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如果一天进食400克蔬菜水果,可有效降低三至四成的致癌率。而根据一项个案与长期追踪调查研究结果,当蔬菜摄取量每天由150克增加到400克,肺癌发生危险会降低50%。

抗糖:推崇吃全谷饭

祖国大陆正进入“糖尿病时代”,糖尿病患者超9200万,近1.5亿糖尿病前期患者成巨大后备军。

台湾也同样面临着糖尿病高流行的现状,45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达11%~13%,接近140万人,很多都是由于不健康的饮食方式引起的。

糖尿病的营养治疗主要是通过改善饮食习惯、控制热量、糖类和脂肪的摄入,适度调整体重等方式使代谢结果正常化。在台湾各大医院的营养门诊,每个患者的营养咨询时间平均是半小时,临床营养医师一个上午只看7~8个病人,尽量做到细致和详细的个体营养评估与饮食指导。

台湾营养师公会联合会理事长、台北市立联合医院营养部主任金惠民指出,“如果糖尿病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后病情稳定,没有出现并发症,营养师就会根据其健康和体能状况,患病程度及平时用药量,计算出每天应该摄入的总能量,然后再制定一份饮食计划,包括奶类、五谷根茎类主食、蔬果、豆鱼肉蛋类及油脂的建议摄入量。”

2011年台湾公布了最新《每日饮食指南》,特别推崇吃全谷饭。“一般人建议每餐至少有1/3的主食为全谷(全麦、糙米等),糖尿病人建议50%主食来自全谷类,研究表明,全谷对控制血糖、血脂很有帮助。”金惠民解释。

降低糖尿病等慢性病发病率,应从孩子抓起。台湾现在有400个中小学营养师,根据孩子营养需求设计制备每日营养午餐,定期进行营养教育。

控脂:通过饮食控制体重

据中国疾控中心慢性非传染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月份公布的数据——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达33.5%,据此估计患者人数突破3.3亿。而台湾卫生署2011年公布的台湾人十大死因中,心血管疾病排名第二,仅次于癌症。两岸心脑血管患病现状都很严峻!

其实,高血压患者通过饮食调控,减少盐量,再减轻4.5千克或5%体重,病情会有明显改善。

肥胖患者易罹患高血脂、心脏病及脑中风等。金惠民曾在医院办过十几年减肥班,对于肥胖患者,第一个要求就是戒掉含糖饮料,用水代替饮料,仅此一项,坚持一段时间,病人就能将体重降下来。“对于每天要喝三四瓶含糖饮料的人,以白开水或不加糖的茶水来代替,一天可减少约500大卡的热量摄入,一周就能减重一斤。”金惠民说。

由此看来,通过饮食控制体重,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意义重大。

放慢病怎样把好饮食观?看看专家们的建议

原国家卫生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与营养相关的慢性疾病越来越凸显。但根据卫生部2009年的调查,我国具备慢病预防素养的人,100个人里不到5个人。世界卫生组织强调,预防慢病,保证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因素占60%,遗传只占10%。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鼓励所有人每天至少有一份全谷物食品来保证膳食纤维摄入量。研究表明,每天摄入膳食纤维大于24克,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造成的死亡率;但如果每天摄入量不足12克,心血管疾病造成的死亡率上升。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赵立平:高脂饮食会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导致进入循环系统的菌群产生的内毒素增加,诱发慢性炎症,进而发生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另外,如果摄入过多红肉,特别是加工过的红肉,肠道菌群可把这些红肉经过发酵变成一些强致癌物,这可能是过度摄入红肉导致结肠癌和其他癌症比例上升的重要原因。

北京营养师俱乐部理事长王旭峰:水从地下打出来,需要很多管道运送到千家万户,营养师的角色就是像管道一样把这些专业、科学、严谨的知识输送给千家万户。中国全民健康素养的提高,通过改善不良生活方式预防慢性疾病,需要有专业知识、具备职业技能的千千万万的营养师。

美国爱心基金会会长翁永凯:中国政府现在一直围绕着医院、疾病和患者在转,致力于解决看病贵和看病难问题。对于农村人口的慢病增长,世卫组织曾指出应坚持预防为主,即通过向群众大力宣传普及疾病预防和保健知识来提高农村人口的健康知识和保健能力,降低农村地区传染病慢性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这应是最有效和最经济、最可行的方法。

综合自网易新闻、健康时报。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一周热门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