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和医疗”给了另一种选择
发布于 2015/01/23 16:39
发布于 2015/01/23 16:39
近日,一篇题为《临终是一个怎样的过程》的文章在网上热传,该文揭秘了人们临终时的生理状态,指出有些病人甚至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在接受创伤性的治疗,而病人受到的痛苦和不适直到死亡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解脱,提醒病人家属,珍惜临终前和病人的相处,别让亲人接受无谓的有创治疗。
其实,近年来,在北上广的癌症患者和医生群体中,“缓和医疗”一词正在被人们频繁提及。“缓和医疗”与临终关怀相似,其支持者主张,既然死亡已不可逆转,那么不如放弃积极治疗手段,转而利用药物镇痛、心理抚慰等综合方法,缓解病人的痛苦,让病人得以享受最后的自由时光,从容不迫地与家人告别,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
病人故事他们愿安宁地走向死亡
“医生,我没有什么要求,只求你让我有一个月的时间,开心地吃喝,完成心愿。”时隔多年,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大外科主任兼胃肠外科主任林锋教授依旧对一位晚期胃癌病人的请求记忆犹新。这位病人拒绝家人让他“再搏一次”的请求,担心手术后身体虚弱,只能躺在床上告别人生。
“实际上,临终病人在不接受治疗的情况下,可以过得安宁、平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综合科主任张蓓主任医师曾在澳大利亚目睹过“缓和医疗”的效果。病人是她的一位亲友,老人患乳腺癌晚期,发病时已出现肝、脑、骨转移,也就是俗称的“晚期中的晚期”。送到医院后,三位当地专家做出了“不予治疗、进入临终关怀”的诊断。尽管心情悲痛,家属还是尊重医生的专业判断,将老人接出医院。
老人希望这辈子能去坐一回邮轮,看看大海。在家人和社工的支持下,去世前三个月,她实现了这个愿望。除了镇痛治疗,老人的确停止了“积极治疗”。她每天都积极地面对“可能是生命中的最后一天”。肿瘤持续扩散,老人因疼痛无法进食,营养状况恶化,家属将她送入医院,但医院提供的也只是镇痛和打营养针。最后,老人的女儿告诉张蓓:“唯一安慰的是,妈妈走时安详,没有受太多苦。”
缓和医疗支持者在逐渐增多
“缓和医疗”有人称之为“安宁疗法”。缓和医疗’与‘临终关怀’的概念更为相近。”林锋教授指出,它是指对生命即将走到终点的癌症晚期病人、慢性病终末期病人,放弃使用激烈的治疗手段。
“缓和医疗”理念问世近半个世纪,在我国台湾地区、香港地区,当医生判断末期病人生命只有六个月时,就会启动法律程序,病人可以提前立下医疗遗嘱,放弃呼吸机等有创抢救,进入“安宁疗护”阶段。病人可接受音乐治疗师、营养师、临床心理学家的指导,有宗教信仰者还可接受宗教人士的指导,完成宗教告别仪式。
在大陆地区,缓和医疗的支持者也在逐渐增多。“对饱受疾病折磨、身体虚弱的病人来说,做手术非常痛苦。”林锋解释说,最后的抢救更没有意义,徒增病人痛苦,倒不如让病人尽量在家属的陪伴下,安静和有尊严地离去,这是对生命的真正关怀。
另一种现实的考虑,则建立在经济和医疗资源层面上,缓和医疗的花费要比所谓的“积极医疗”要低。
医生建议临终关怀亲属做好四件事
“从医疗上说,接受临终关怀的癌症病人必须得到镇痛治疗和营养支持,以减少癌痛,改善营养状况。”张蓓建议,病人不一定要去大医院,可以选择距离家近、设有肿瘤科的综合医院,接受基本的医疗支持,同时便于亲人探视。
与亲人多待一会儿,听听儿女的声音,握紧亲人温暖的双手,对临终病人来说,效果堪比镇痛药。然而,亲人在陪伴时不能只与病人“泪眼相望”。
医生建议,亲属要做好四件事。
1.专心倾听。听他们谈人生,记录他们的音容笑貌。
2.协助病人弥补人生的遗憾。例如推着他们到公园去感受自然之美,去见最思念的亲人和久别的朋友,一同欣赏病人最喜欢的音乐。
3.帮助他们回顾人生,肯定他们过去的成就。可以读读以前的日记和情书,看家庭录像和相片。
4.妥当地安排好与亲友的告别和后事的处理。追悼会上选用什么照片,对墓地有何要求,还有什么心愿要交代家人去做等等。如果当面提及这些问题令家属难以启齿,也可以让其他亲友或者病人信任的医护人员在一旁帮忙询问。
心理诊室
逆境中自嘲能平衡心态
在舞会上,一位个头偏矮的男子邀请一位窈窕的女子跳舞,可女孩拒绝说:“我从不与比我矮的男子跳舞。”男子听后一愣转而笑说:“我真是武大郎开店找错了帮手。”自嘲使那位男同志摆脱了窘境并扭转局面。
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而我们处理问题的方式,决定了自我心态健康与否。一味逃避嘲讽反而会引起心理不平衡,进而影响到身体健康,遭到别人更大的嘲笑。最好的做法是,也笑一笑自己干得很糟的事情,平息可能发生的风波,这样做,自己愉悦了身心,别人反而对你不敢轻视了。
上一篇 : 信偏方中药比西药好? 中国家庭止咳存误区
下一篇 : 日本爱媛县出现集体性流感 4名患者已死亡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