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朋友吃什么补气补血最快

发布于 2018/01/16 10:11 复禾健康

相信所有的女性朋友,天生就是爱美,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对于女性而言一生中最注重的就是自己的皮肤,但是当气血不足的时候,女性的皮肤就会有点糟糕了,那平时吃什么能够有效的补气血呢,补气血的食物又有那些呢,气血不足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如何调理气血不足呢?接下来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吃什么补气血最快

气血不足的人代谢效率慢,容易乏力,贫血,没有什么精神,日常最好要注意规律作息,早睡早起,还要多加运动,改善血液的粘稠程度,并且适当补充补铁食物。

1、猪肝。其含有丰富的铁、磷,具有营养保健功能,是造血不可缺少的原料和最理想的补血佳品之一,适宜气血虚弱,面色萎黄,缺铁性贫血者食用。

2、红枣。红枣是补血的人首选的食物,它含有大量的环磷酸腺苷,它能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使新细胞迅速生成,死细胞很快被消除,并能增强骨髓造血功能,增强血液中红细胞的含量。

3、牛肉。高吸收率且富含优质蛋白质。动物性肉类中,颜色愈红含铁量就愈高,其中每100g牛肉含铁量约1.6~5.7mg,而且铁的吸收率高达22.8%。此外,还富含蛋白质及各种矿物质,是非常优质的补血食物。

4、黑豆。黑豆可以生血,尤其是对于极其容易贫血的女性更加有利。这是由于在大豆食品中含有大量丰富的铁,铁能够促进血红细胞的生成,从而起到生血的功效。

5、牛奶。在著名的养生《寿亲养老新书》里有记载:牛奶最宜人,平补血脉、益心、长肌肉、令人身体健康、面目光悦、志不急,故为子者常须供之,以为常食。因此,在这个时候女性朋友可以通过多喝牛奶来达到补气血、滋养的功效。

6、苋菜。苋菜是名列前茅的补血蔬菜,分为红苋与绿苋,2种的铁质含量都很高(每100g红苋约有12mg、绿苋约为4.9mg),和小鱼同煮,铁质更多,还具有清热解毒、除湿解便的功效。

7、枸杞。枸杞可为药食同源,每100g枸杞有高达14.6mg的铁,另外,还有多种必须氨基酸、铜、锌等微量元素,补血快,更可提高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

8、龙眼肉。龙眼肉就是桂圆肉,在生活中很常见,它除了含丰富的铁质外,还含有维生素A、B和葡萄糖、蔗糖等。补血的同时还能治疗健忘、心悸、神经衰弱和失眠症,龙眼汤、龙眼胶、龙眼酒之类也是很好的补血食物。

八珍汤做法

当归10克、川芎5克、白芍8克、熟地15克。

人参3克、白术10克、茯苓8克、炙甘草5克。

您到药店按剂量抓好,拿它炖鸡肉就可以。

老人每个月喝上几服作为保养,不但可以增强体质、补养气血,还能延缓衰老。

女人经期过后喝上四五天,就能把内分泌调理得很正常,像脸色发黄、头发枯黄、容易疲劳、手脚冰凉、月经不调、贫血、更年期、病后及孕后虚弱这一类问题都可以用它来调理。

气血不足原因

为什么会出现气血不足,原来气血不足的原因主要是由几种不当是生活方式所引起的。

1.饮食不当

饮食没有节制,饥饱无常,不按时就餐;或者偏食,营养不全面;或者饮食有偏食,特别喜欢吃凉的、烫的、辣的、香的、甜的等,都会造成脾胃的损伤,导致生成气血的能量和原料不足,时间久了,引起气血亏虚。

2.睡眠不足

长期生活不规律,该睡不睡.使机体的血气没有恢复的时间.造血也没有充足的时间。

3.缺乏运动

运动量太少,经脉不能畅通,气血生成的道路受阻.会导致气血不足。

4.劳欲过度

因为生活节奏的加快,为了生活要进行劳动,体力劳动过重,长年累月过劳伤气.气虚则逐渐导致血的生成动力不足,最终是气血两亏。此外,脑力劳动过度,会直接引起心脾血虚。

气血不足如何调理

(一)调气

1.补气适用于气虚证

由于人体气的生成,源于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之气,以及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因此,补气多为补益肺、脾胃、肾等脏腑,且以调补脾胃为重点。

2.调理气机适用于气机失调的病证

气机失调的病证主要有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治疗时气滞者宜行气,气逆者宜降气,气陷者宜补气升气,气闭者宜顺气开窍通闭,气脱者则宜益气固脱。

(二)调血

1.补血适用于血虚证

由于血源于水谷精微,与脾胃、心、肝、肾等脏腑的功能密切相关。因此补血时,应注意同时调治这些脏腑的功能,其中又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尤为重视对脾胃的补养

2.调理血运血运失常的病变

主要有血瘀、出血等,而血寒是血瘀的主要病机,血热、气虚、瘀血是出血的主要病机。血瘀者宜活血化瘀,血寒者宜温经散寒行血;出血者宜止血,且须根据出血的不同病机而施以清热、补气、活血等法。

如何保证气血充足,是每个人都应该注意的,通过上面的文章我们了解到,女性朋友气血不足的时候可以在饮食上进行调理,比如食用红枣,因为经常食用红枣,红枣中的矿物质进入人体后可使脸色红润,增加皮肤弹性。也可以多吃些枸杞,菠菜中含有氨基酸、铜、锌等微量元素,补血快,更可提高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一周热门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