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吃越健康的饮食比例莫错过

发布于 2018/01/22 16:49 复禾健康

到了冬天,我们的身体因为惧怕寒冷,就会自行开始囤积脂肪,而最为明显的就是,你会发现到了冬天特别容易饿,那么,冬天饮食对身体健康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您想要健康就别错过本篇文章,下面我们来看看,冬季健康饮食。

冬季健康饮食

在冬天的时候,雾霾逐渐严重起来,因此我们在平时会注意防雾霾,但是,这个时候也是食补的最佳时刻,那么,在您防雾霾的同时,可别忘记健康饮食,只有健康的饮食才能够保持身体循环的平衡,达到饮食养生的目的。下面来看看冬季健康饮食注意什么?

1、主食与副食的比例是4:6

主食也就是我们通常经常见也经常吃的米和面以及杂粮,那么,所指的副食就是平时吃的肉类、蔬菜、蛋类等等,那么,在冬天的饮食注意事项中,我们要注意,主食和副食是缺一不可的,冬天多食肉类并不符合养生之道。

有人偏爱主食,不喜欢吃副食,这样会导致多余的淀粉在体内会分解成葡萄糖,并转化为脂肪储藏起来。反之,有人要减肥,又不吃正餐,饮食无常,零食不断。这些都不符合饮食养生的要求。

2、细粮与粗粮的比例是4:6

吃粗粮成了近年来的一种新时尚。很多人喜欢吃粗粮,认为它营养价值高、入口感觉好,而且对牙齿、面部肌肉等都比较有益。可是,粗粮虽好,也不宜多吃。

因为其中含有过多的食物纤维,会影响人体对蛋白质、无机盐以及某些微量元素的吸收,甚至还会损害到人体的生殖能力。日常饮食,细粮与粗粮的比例控制在4:6最健康。

3、酸性与碱性的比例是4:6

事实上,食物的酸碱性并不是由我们的味觉决定的,而是与它的矿物质含量有关。所以水果中通常吃起来酸酸的,如柠檬、杨桃,然而它却是碱性食物;又如米饭,面类并无显著的味觉反应,可是为酸性食物。

若以日常食物分类,大部分动物性食物,属酸性食物,如鱼类、肉类、贝类。此外,大多数谷类、部分坚果类亦属于酸性食物。

4、荤与素的比例是4:6

荤与素二者的合理搭配,可以让人既饱口福,又不致于因吃动物性食物过多,而增加血液和心脏的负担。我们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这样的膳食结构比较利于长寿。

5、少进酸甜、多吃苦辣

食物的四大味有酸、甜、苦、辣,专家指出:人们在平时的饮食中,特别在冬季里,要多吃苦辣食物,少吃酸甜食物。

6、寒者以热补、热者以寒补

食物有寒、热、温、凉四性之别。营养专家建议,寒者以热补、热者以寒补的平衡膳食,如果破坏了这种平衡必然伤身,维持这种平衡才能延年益寿。

比如:夏天炎热,喝碗清凉解暑的绿豆汤;冬天寒冷,就喝红小豆汤;吃寒性的螃蟹一定要吃些姜末,吃完还要喝杯红糖姜汤;冬天吃涮羊肉,一定要搭配些凉性的白菜、豆腐、粉丝等。

冬季饮食养生小常识

1、增加御寒食物的摄入

冬天寒冷,而很多人往往因为体内的阳气虚弱,因此会更加怕冷,那么,这个时候聚需要多补充一些御寒的食物,这样的话能够进行温补和调养,从而增强身体素质,促进新陈代谢还能够提高御寒的能力哦!

中医认为,在冬季应吃性温热御寒并补益的食物,如羊肉、狗肉、甲鱼、麻雀、虾、鸽、鹌鹑、海参、枸杞、韭菜、胡桃、糯米等。

2、增加产热食物的摄入

由于冬季气候寒冷,机体每天为适应外界寒冷环境,消耗能量相应增多,因而要增加产热营养素的摄入量。产热营养素主要指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因而要多吃富含这三大营养素的食物,尤其是要相对增加脂肪的摄入量,如在吃荤菜时注重肥肉的摄入量,在炒菜时多放些烹调油等。

3、补充必要的蛋氨酸

蛋氨酸可通过转移作用,提供一系列适应耐寒所必需的甲基。寒冷的气候使人体尿液中肌酸的排出量增多,脂肪代谢加快,而合成肌酸及脂酸、磷脂在线粒体内氧化释放出的热量都需要甲基。

因此,在冬季应多摄取含蛋氨酸较多的食物,如芝麻、葵花籽、乳制品、酵母、叶类蔬菜等。

4、多吃富含维生素类食物

由于寒冷气候使人体氧化产热加强,机体维生素代谢也发生明显变化。如增加摄入维生素A,以增强人体的耐寒能力。增加对维生素C的摄入量,以提高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并对血管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维生素A主要来自动物肝脏、胡萝卜、深绿色蔬菜等食物,维生素C主要来自新鲜水果和蔬菜等食物。

总结:冬天健康饮食,上文的内容已经讲述的非常清楚了,如果您在冬天的时候,感觉到寒冷的话,您可以试试上文中饮食的方法,保证您能够在冬天更加温暖,并且,还能够获得更加健康的饮食方法,一举两得,希望上文的内容能够对您有帮助哦!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一周热门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