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保健品不能买
发布于 2018/03/23 10:46 生命时报
发布于 2018/03/23 10:46 生命时报
受访专家:
中国保健协会秘书长徐华锋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胡肇衡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张海澄南方
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尤长宣
在刚刚过去的“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期间,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整治宣传海报,提示消费者:凡声称有疾病预防、治疗功能,未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的保健品,一律不要购买!
近年来,我国保健品市场愈发火暴,消费骗局也层出不穷,不法企业和销售人员为老人布下层层陷阱,榨干他们的退休金。一些患者盲信保健品宣传的“奇效”,拒服药物,使病情恶化,医生束手无策。保健品本该为健康锦上添花,却给不少人添了堵,究竟如何理性看待保健品及其功效,成为困扰很多人的问题。
保健品投诉量位居榜首
广东82岁的温大爷去听了一次“健康讲座”后,开始迷信保健品,不断往里投钱,4年间花了近20万元。孩子劝他不要盲信所谓的神奇功效,温大爷却不肯听,直说销售人员每天都来家里嘘寒问暖,是真心为了他好。为减少家庭矛盾,每次孩子过来看望时,老人都把保健品藏起来。子女心知肚明,但考虑到老人的心情,便不再过问,只当是“花冤枉钱买高兴了”。
参加一次松花粉免费体验活动后,安徽69岁的陶先生对其功效深信不疑。活动上一位自称“首席医疗专家”的人鼓吹,松花粉能对心脏病、高血压等20多种病起到防治作用;为保证功效,一些患者一次可以吃二三十粒。陶先生前后买了90瓶松花粉,花了1万多元,可吃了一段时间后,胃肠不适越来越重。医生建议停用,症状果然消失。吃保健品“治病”不成反倒“致病”,陶先生悔不当初。
湖北67岁的马女士因保健品付出了更大代价。她是一名乳腺癌患者,手术后坚持复查,病情稳定。自从在公园锻炼时接触到卖保健品的人,听说一款保健品“能抗癌”,便像中了魔似的沉迷其中,不再去医院复查。前不久,马女士洗澡时摸到右乳有肿块,在不安中就诊,医生说肿瘤已有核桃大小,伴发淋巴转移,只能切乳保命。
近年来,有关保健品的负面报道层出不穷。中国消费者协会调查数据显示,七成以上保健品存在虚假宣传、夸大功效或打擦边球的行为。在“2017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中,保健品投诉量位居榜首。然而,这些负面信息似乎并没影响国人的消费热情。中国保健协会秘书长徐华锋告诉《生命时报》记者,2017年,我国保健品销售额达到4000亿元,并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我国每年人均保健品消费仅为24美元,是日本、澳大利亚和美国的1/5、1/7和1/8,可见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保健品严格意义上是指有特定保健功能或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从功效上看,可分为增强免疫力、改善睡眠、缓解体力疲劳、增加骨密度、减肥、辅助降血糖、辅助降血压、辅助降血脂等。数据显示,增强免疫类、辅助降血脂类、缓解体力疲劳类和维生素类保健品最热门,品种数占总数的一半以上。保健品消费人群以老年人为主,占比50%以上;女性对保健品的需求高于男性。
公众为何越来越青睐保健品呢?徐华锋总结为四点原因:一是老龄时代到来。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2.4亿,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随年龄增长,越来越希望通过保健品延年益寿,激发了保健品市场的活力。
二是慢性病发病率上升。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已成为国民主要死因,随着患病人数的增加,辅助降血糖降血压、增强免疫力类的保健品受到欢迎。
三是人们更关注健康。养生文化的盛行使越来越多的人本着“有病治病,无病保健”的心态消费保健品。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的中青年人也成为保健品消费大军,喜欢买抗氧化、营养补充类保健品。
四是商家投机助长消费。不法保健品企业夸大功效,让人误以为保健品有疗效,带动盲目消费。
这些功效不能信
早在2012年,国家就公布了企业可宣称的27个保健品功能,比如增强免疫力、辅助降血脂、辅助降血糖、辅助改善记忆、缓解视疲劳等,并规定不得擅自引申,比如辅助改善记忆不能引申为“补脑”。然而现实情况是,夸大宣传的保健品到处都是,杂乱无章的说法让消费者无所适从。专家为此总结出最不可信的五个保健功能。
抗不了癌。美国癌症研究所曾提醒公众,不要对保健品抗癌有过多期待。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尤长宣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保健品没经过大型临床试验,不能说有抗癌作用。国家规定的27个保健功能中,没有“癌”和“肿瘤”,可见官方态度。癌症患者一定要去医院进行正规治疗,防癌要从均衡饮食、规律锻炼和乐观心态做起,靠吃保健品防癌、抗癌实在不靠谱。
治不了慢性病。以鱼油为代表的保健品常宣称能促进心脑血管健康,但英国研究表明,鱼油对心脑血管疾病并无益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张海澄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如果哪种保健品对心血管疾病有治疗作用,早就列入医药用品了。有些人吃过后之所以觉得有效果,很大程度上是心理作用。27个保健功能中,针对慢性病的说法都带有“辅助”二字,比如辅助降血脂、辅助降血糖。如用保健品替代药物治疗,轻则病情加重,重则危及生命。
调节不了身体酸碱度。有种说法称,酸性体质易得癌,于是号称“能调节身体酸碱度”的保健品便热销起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胡肇衡告诉《生命时报》记者,“酸碱体质”是伪科学,正常人体的血液和细胞组织液有内在的酸碱缓冲系统,不管外部环境如何改变,自身酸碱度永远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不需要调节,保健品也调节不了。
净化不了血液。有保健品打着“排毒”“清除血液垃圾”的旗号。胡肇衡表示,血液内蓄积的有害物一般需要经过肝脏解毒,并经肾脏过滤,以尿液排出体外。如果肝、肾功能出现严重障碍,需反复使用血液透析净化仪治疗,一般药物治疗都力所不及,通过吃保健品更无能为力。
增不了高。27个保健功能里有“改善生长发育”的说法,但不能引申为“增高”。胡肇衡表示,生长发育需要营养和生长激素的刺激,但生长激素目前尚无口服制剂。有些增高保健品如含有性激素,有引起性早熟的可能,反而加速骨骺闭合,影响长高。
不靠谱保健品什么样
近来,关于该不该吃保健品的研究层出不穷,不断刷新人们的认知。比如,硫磺软骨素保健品常被用来防治关节炎,但美国埃默里大学最新研究发现,盲目服用可能促进特定肿瘤生长;不久前的一项研究指出,无论单独吃维生素D或钙片,还是一起吃,都不能降低50岁以上、居住在社区的中老年人发生骨折的概率……
保健品价格不低,吃了又没用,那它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只要饮食做到平衡,完全没必要额外吃保健品。“健康之路没有捷径,不要想着吃几粒保健品就能益寿延年。坚持健康生活方式虽难,知难而上才是明智的。”
近日,刊登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也给出了答案:多数临床试验并没发现补充营养素对某些慢性病有预防作用,过量补充反而产生伤害;为防止营养素补充剂滥用,临床医生应告知患者,营养素不能代替膳食来维护人体健康,应优先通过食物补充。
张海澄呼吁,大家不要轻信保健品所谓的神奇功效。保健品虚假宣传中,往往说功效经最新研究证实,但可能只是小型动物实验;往往有著名专家站台,但身份模棱两可,十分可疑;往往有人现身夸疗效,但对照试验从未做过。这些都是不可信的!
国家食药监总局提醒,买保健品要看销售场所资质,到证照齐全的正规场所购买产品,要注意有没有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通过网络、会议、电视、直销和电话等方式购买,也应先确认资质信息;不要盲目参加任何以产品销售为目的的知识讲座、专家报告等。保健品若具备以下特征千万别买:不要购买无厂名、厂址、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产品;不要购买标签上没有食品生产许可证号的预包装食品;不要购买标签或说明书中提及可预防疾病、有治疗功能的产品;不要购买标签上没有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但声称是保健食品的产品。如遇到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问题,可拨打12331热线电话投诉举报。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独家授权的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或改写。
上一篇 : 蒜蓉粉丝开背虾怎么做
下一篇 : 周末开启健康好习惯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