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宰中国人一笔”说起

发布于 2018/04/03 13:22 生命时报

在异国他乡感受不一样的生活烟火,在海滨街头欣赏独具特色的怡人风光……如今,出境旅游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度假的选择。不过,出门在外,除了与美景、美食、趣闻相遇,有时候可能也会遭遇一些意想不到的烦心事。

前不久有媒体报道,部分中国游客在东南亚遭遇了“花式”索要小费:酒店服务生帮忙提箱子要给小费,清洁人员打扫房间要给小费,看动物表演要给动物小费也要给驯养人小费,甚至有时候为了让游客掏钱,一些服务人员还会强行提供服务。而一些出入境的海关工作人员,竟然也公然向中国游客索要费用,不配合者可能被关“小黑屋”,更有甚者被暴力对待。闻此种种,让不少人颇觉震惊。

为什么“宰中国人一笔”成了这些国家心照不宣的“潜规则”?这可能与早期一些中国游客为了求得某种便利而给边检人员塞钱,让他们以为中国人有机可乘有关。当然,近些年来,中国出境旅游人数不断上升,购买力不断增长。“爆买”“非理性购物”等甚至一度成为贴在中国游客身上的标签,这多多少少也给旅游承载地的人们留下了“中国人不差钱”的印象。而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一些中国游客面对不公正待遇,大多抱着“花钱买平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忍气吞声,这反过来助长了当地人区别对待、索要费用的气焰,也让更多中国游客深受其苦。

其实,不只是在旅游时,回望我们平时的生活,这种破财免灾、息事宁人的心态,也让不少人面临不必要的损失。前几天,知名作家六六在微博投诉某电商平台售假,引发广泛关注。评论区里很多人纷纷回忆起自己买到假货的经历。但与六六高调维权的姿态不同,大多数网友选择了放弃。这一方面说明与名人相比,普通人在维权方面存在着更多劣势,但同时也说明很多人的维权意识还相对淡薄。这种维权意识的缺失,助长着“潜规则”的肆意蔓延,也让我们的消费环境更加纷繁复杂。

无论是在异国他乡的旅途,还是在日常生活的场景,面对合法权利被侵害的事实,在不影响自身安全和特定秩序的情况下,我们都应该拒绝纵容,挺直维权的腰杆,坚决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每个人迈出的一小步,就能汇聚成维权路上的一大步。当然,不可避免,很多时候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这就需要相关部门、机构及时站出来,为消费者“代言”,让维权行动取得更多实效,让侵权行为少一些滋生的空间。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一周热门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