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放手 孩子更独立

发布于 2018/11/01 10:32 生命时报

近年,关于孩子独立性差,太过依赖父母的新闻频繁出现,重庆30岁小伙成啃老“巨婴”,“神童”魏永康被劝退……孩子离开家长的怀抱,连基本生活都无法自理,是不少中国家庭的真实写照。外国父母在锻炼孩子独立性方面则显得比较“狠心”,从小就要求他们生活自理,不要过多麻烦别人。正是这样的教育理念,才让孩子长大后不成为“巨婴”。

日本:学礼节做家务

日本家长从小教育孩子,凡事尽量自己完成,不给别人添麻烦,尽早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人。

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父母不可能让孩子工作挣钱养活自己,所以日本家长重点培养其生活能力和为人处世的基本要领。

日本孩子3岁开始上幼儿园,每天都要自己戴好帽子、折好手绢放到兜里。下午回家便成为妈妈的小帮手:观看学习,并帮忙摆好餐具,告诉妈妈烤箱里的食物到时间了。爸爸下班回家,孩子会主动将拖鞋送到跟前。等孩子大一点,父母会手把手教其做家务,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逐渐变得熟练,比如穿衣服、洗漱,洗袜子、手绢,整理房间。不仅如此,日本小学和中学基本都有家政课,培养孩子基本的生活能力,比如清洁、收纳、烹饪、园艺等。学校一般不雇清洁工,而是由孩子们轮流打扫值日。

除了让孩子做家务、培养生活能力,日本家长还特别注重孩子的礼节教育。日本家庭成员都必须遵守礼节:母亲和孩子要对辛苦养家的父亲充满敬意;孩子要明白享受父母的养育并不是理所当然的事,要尊重父母的意见;家庭成员彼此间为对方做了什么事,受恩惠的一方要说“谢谢”,比如孩子为父母拿拖鞋,父母会说“谢谢”,父母给孩子洗衣服、做饭,孩子会说“好吃,谢谢妈妈”“衣服真舒适,我爱妈妈”。而且,日本孩子从小就要学会使用敬语和谦卑语,因为语言在日本不仅是沟通工具,还是一种态度。这些都需要父母认真教育培养,这样孩子长大才不会被他人嫌弃。

礼节教育让日本孩子学会了人与人相处的注意事项,这样能有效避免误解和对抗,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好地开展工作和学习。

韩国:弄脏衣服开心玩

在韩国,“自然育儿法”悄然兴起,核心就是最大限度地使孩子在自然状态下成长。

无论婴儿还是幼儿,韩国家长开始学着让孩子单独睡觉,不仅有利健康,还能培养独立意识。玩耍时,只要孩子开心,弄脏衣服也不要紧。因为,家长们觉得比起过分干净,适当脏一点,不但可以提升情绪,还能提高孩子的抵抗力。另外,越来越多韩国家长鼓励孩子做一些有意义的冒险活动,比如登山、攀岩等,以此锻炼孩子坚强、勇敢的意志。同时,家长会寻找更多机会让孩子接触大自然和小动物,从而丰富知识、加强动手能力、增强同情心。

不仅如此,如今的韩国爸爸比父辈更积极地参与育儿:当配偶工作时,奶爸们很自然地陪伴照顾孩子,这从韩国育儿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超人回来了》中可见一斑。妈妈的育儿方式属于“亲密型”,更关心通过玩耍达到学习效果,爸爸则属于“放养型育儿”,更重视玩耍带来的乐趣,也给孩子更多选择权。韩国精神健康科医师丁宇烈表示,有爸爸陪伴玩耍的孩子更独立,主动性更高,社会适应力更强。

德国:家长不干预交友

德国父母认为,子女不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而是一个社会公民。父母从小除了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还重视让其独立做决定,尤其是不介入孩子的交友圈,这样可以培养其社交能力及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雅妮娜才5岁,爸爸妈妈就放手让她交朋友。雅妮娜在幼儿园有两个好朋友,他们常一起玩耍,也经常吵架,比如抢玩具,还经常让雅妮娜选择“阵营”,有时甚至“闹断交”,她经常为此大哭。每当遇到冲突,爸爸妈妈并不急着扮演裁判角色,而是让孩子自己或者与孩子一起思考如何解决冲突。“虽然雅妮娜受挫时,低落情绪持续时间有些长,但最终让她学会了强有力的应对技巧,未来更能独立面对问题。”妈妈解释道。

上了小学,孩子们的社交圈变大,德国父母会有意识地让孩子独立组织各种活动。特别是一年一度的生日聚会,是培养孩子主人翁意识的好机会。在准备过程中,他们要考虑客人的需求;聚会中,还要担当起主人角色,让客人尽兴,照顾好每个人的感受。

去朋友家过夜也是德国孩子社交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说只是换了个地方睡觉,但许多孩子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这类社交活动让自己长大不少。因为单独去朋友家过夜,等于切换到一个相对不熟悉的环境,要独立适应别人家的程序和规矩,这是个不小的挑战。

进入初中,孩子的交友圈有了质的变化。父母必须面对孩子交异性朋友的问题。不过,德国父母对待子女交友抱着十分宽容的态度,在他们的字典里没有“早恋”这个词,也不会强制干预,只会为子女做好指导和咨询工作。

《生命时报》记者观察发现,德国家长把孩子当作小大人,甚至让孩子进入成人的社交圈,有机会接触更多陌生人,慢慢地就不怕生了。也难怪许多人觉得,德国孩子比较早熟和独立。

荷兰:四岁就进入小学

包办、代替向来不是荷兰人崇尚的育儿经。相反,荷兰人想方设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荷兰父母的努力结出了硕果,因为荷兰儿童不仅独立性强,还被评为“全世界最快乐的孩子”。

在荷兰,强制性义务教育从5岁开始,家长一般会在孩子满4岁时将他们提早送入校园,接受自主、独立的校园生活。小学前两年(4~5岁),孩子处于转换期。老师会带领他们在玩耍中学习读写等知识。如何独立也是学校的重要课程之一,学校要求5岁以上孩子自己进教室,家长不许在门口徘徊,大多数孩子都是自己骑自行车上学。在学校,老师会鼓励孩子们主动并积极地表达自己,无论是个人观点还是服装、发型都是如此,这能让孩子更有信心,把最好的自己展现出来。

荷兰家长十分配合学校工作,在家也注意帮孩子们养成独立的好习惯。孩子要独立吃饭、穿衣服,周末郊游自己骑自行车。而且,荷兰父母认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不应该去实现父母的愿望,比如读一所父母期望的大学,成为父母希望的大公司高管等,更不会逼迫孩子学习某种技能,也不会把孩子跟他人做比较。一位荷兰妈妈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我不在乎邻居家的孩子是个天才小提琴手,只要我的女儿快乐,她可以不参加任何学习班,长大后可以在最普通的岗位工作。”这种“放任”的想法也奠定了荷兰孩子成功的基础,因为他们没有压力,有更自由的发挥空间,在兴趣的驱使下走向快乐和成功。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独家授权的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或改写。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一周热门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