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痤疮的几种发生机制

发布于 2019/02/27 09:12 复禾健康

玫瑰痤疮可能是在一定遗传背景基础上,是由于有多因素诱导的以天然免疫和血管舒缩功能异常为主导的一种慢性形的炎症性疾病。其中玫瑰痤疮发生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天然免疫功能异常。天然免疫反应异常激活在本病炎症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各种外界刺激包括紫外线、蠕虫感染等主要通过Toll样受体2(TLR2)途径及可能的维生素D依赖与非依赖通路、内质网应激途径等直接或间接导致丝氨酸蛋白酶激肽释放酶5(KLK5)活性增强,KLK5加工抗菌肽使其成为活化形式LL-37片段,继而诱导血管的新生和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

(2)神经免疫相互作用。神经免疫相互作用是玫瑰痤疮发病的重要基础,并且与血管高反应性的形成和炎症扩大化有着密切相关的关系。多种刺激因素(如饮酒、冷热、辛辣刺激、过量咖啡、甜品等)、皮肤屏障损害以及天然免疫效应分子不仅作用于皮肤神经末梢,也会激活角质形成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释放处大量的神经介质,然后通过神经末梢表面的TLR及蛋白酶激活受体,再反过来进行促进天然免疫的激活,从未维持并扩大炎症的过程。

(3)神经脉管调节功能异常。神经脉管调节异常被认为在玫瑰痤疮发病中起关键作用。玫瑰痤疮累及的脉管包括血管和淋巴管,其异常表现为通透性增高、血管网扩大、血流增加以及炎症细胞聚集。长期的炎症因子刺激及血管生长因子(VEGF)表达增加可促进血管增生。上述的血管异常是受神经介导的,多种精神因素如抑郁、焦虑及A型性格以及月经周期均会引起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引起激素受体下游的相关通路变化,导致血管通透性改变,这也被认为与玫瑰痤疮的发生发展有关。

(4)多种微生物感染。大量毛囊蠕形螨可通过天然或获得性免疫加重炎症过程,特别是在丘疹脓疱型及肉芽肿型玫瑰痤疮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但蠕形螨与玫瑰痤疮直接的因果关系仍然存在争议。其他微生物如痤疮丙酸杆菌、表皮葡萄球菌以及幽门螺杆菌都可能参与发病过程。

(5)皮肤屏障功能障碍。有研究表明,玫瑰痤疮患者面颊部皮损处角质层含水量下降,多数患者皮脂含量减少,经皮水分丢失增加。导致屏障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是慢性炎症反应。其他如慢性光损伤、皮肤滥用糖皮质激素都是重要的诱发因素。

(6)遗传因素。部分玫瑰痤疮患者存在家族聚集性,GSTM1和GSTT1基因被发现与玫瑰痤疮的风险增加相关,提示遗传因素也可能是其发病的原因之一。

当自己皮肤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要盲目相信网络上或者其他媒体的广告,因为在你不清楚自己肤质问题的情况下,万一使用到了不适合你的护肤品或者其他一些方法的话,就会造成对皮肤的二次伤害,更加难以.

点击展开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一周热门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