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可能导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该疾病主要危害包括胆汁淤积性肝损伤、脂溶性维生素缺乏、骨质疏松、高胆固醇血症及皮肤瘙痒。
1、胆汁淤积性肝损伤
长期胆汁排泄障碍会引发肝内胆管破坏,肝细胞持续受损后逐渐纤维化,最终发展为肝硬化。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黄疸等表现,需通过熊去氧胆酸等药物延缓疾病进展,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
2、脂溶性维生素缺乏
胆汁分泌不足影响脂肪消化吸收,导致维生素A、D、E、K缺乏。可能引发夜盲症、凝血功能障碍或骨质疏松,需通过注射或口服补充剂纠正,同时限制高脂饮食。
3、骨质疏松
维生素D吸收障碍和慢性炎症共同导致骨量减少,增加骨折风险。建议每年进行骨密度检测,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必要时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干预。
4、高胆固醇血症
胆汁酸代谢异常可引发胆固醇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需控制动物内脏等高胆固醇食物摄入,部分患者需联合使用降脂药物。
5、皮肤瘙痒
胆盐沉积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引发顽固性瘙痒,影响生活质量。可选用考来烯胺吸附胆盐,严重时需进行血浆置换或紫外线光疗。
患者应坚持低脂高蛋白饮食,避免饮酒和肝毒性药物。适量补充中链甘油三酯奶粉等易吸收脂肪,定期进行肝脏超声和胃镜检查。出现食管静脉曲张等门脉高压表现时需及时干预,终末期患者需评估肝移植指征。保持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有助于延缓疾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