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性才能满足需求 供体器官的捐赠

发布于 2019/04/19 15:41

主动捐赠器官者无疑会带动我国的器官捐赠。并且随着社会进步和医学科技发展,在去世后自愿捐赠遗体和器官的人数和比例在不断的提升。而现在中国每百万人口年捐献率已开始每年的少数达到目前的多数,年捐献量也位居世界第二位。以各种方式让人们了解器官捐赠的意义和重要性,是获得较多供体器官,从而能促进器官移植发展、挽救更多生命的首要方法。

而近日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团队用人类的脂肪组织,通过一系列操作,成功利用3D打印,创造出一颗“人造心脏”。实际上该研究团队是从患者的脂肪组织中提取和分离细胞与非细胞成分,然后把细胞培养成诱导的多能干细胞,胶原蛋白和糖蛋白等非细胞成分则用来合成个体化凝胶,充当3D打印的墨水。这样打印出来的心脏只是一个缩微版的心脏,与兔子心脏大小差不多,具有细胞、血管、心室和心房,十分的形象。

虽然这一项究结果目前还不能直接用于临床上使用,但是其思路和实用性已经显示。首先是利用患者自身的组织细胞生成器官,如果用于移植不会造成免疫排异反应。其次,以这种方式制造人体器官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因为,用患者自身材料的凝胶能为干细胞提供良好的发育环境。在这些凝胶里,干细胞能高效分化成心脏细胞和内皮细胞。当然,根据德维尔的预测,这样的器官如果要用于器官移植,可能还需要较远的时常。

研发可供移植的人类器官还有多条线路,例如让动物来生成人的器官。将患者的干细胞注入猪的胚胎,让其伴随猪胚胎发育。当小猪发育成熟并产下后,就可以在小猪身上的特定部位发育成特定器官,如胰脏和肝脏。这时再把小猪身上的人类器官摘取下来,或者让小猪长大一些后再摘取器官,供人类移植使用。这种情况可称为人-猪嵌合体。当然,这是一条思路,如果能让猪不排斥人的器官并在其体内生长,就有可能为人类生产和提供器官。器官移植除了要让更多的人愿意在去世后捐赠器官外,利用科技的力量创造可供移植的人源性器官或许是解决供体器官供不应求的多样性出路。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一周热门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