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性外耳道炎一般不会直接引起脸肿,但若炎症扩散或合并细菌感染可能导致面部肿胀。霉菌性外耳道炎主要由真菌感染外耳道皮肤引起,典型症状包括耳痒、耳垢增多及耳闷感,严重时可出现耳痛或听力下降。
霉菌性外耳道炎的病变通常局限于外耳道,真菌侵袭范围较浅,较少累及周围组织。患者可能因频繁掏耳或免疫力低下导致真菌过度繁殖,但面部肿胀并非常见表现。若出现脸肿,需考虑是否因搔抓引发继发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感染,此时炎症可能扩散至耳周淋巴结或软组织。部分患者对真菌代谢产物过敏,诱发局部血管神经性水肿,表现为面部轻微肿胀,但概率较低。
当霉菌性外耳道炎合并急性中耳炎、乳突炎或蜂窝织炎时,炎症可能通过淋巴或血液循环波及面部。糖尿病患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更易出现此类并发症,表现为耳周红肿热痛及面部弥漫性肿胀,甚至伴随发热等全身症状。此时需通过耳内镜、细菌培养及影像学检查明确感染范围。
保持外耳道干燥清洁是预防霉菌性外耳道炎的关键,避免使用不洁工具掏耳。游泳或洗头后及时擦干耳道,潮湿环境易滋生真菌。若出现耳部不适伴面部肿胀,应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合并细菌感染或其他并发症,遵医嘱使用抗真菌滴耳液如克霉唑滴耳液,合并细菌感染时需联用氧氟沙星滴耳液。避免自行使用激素类药膏,可能加重真菌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