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可分为局部缺血期、营养障碍期和坏疽期三期。
1、局部缺血期
局部缺血期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早期阶段,主要表现为患肢间歇性跛行。患者在行走一段距离后会出现下肢疼痛、麻木、乏力等症状,休息后可缓解。此时患肢皮肤温度降低,颜色苍白,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局部缺血期通常持续数月到数年,若及时治疗可延缓病情进展。
2、营养障碍期
营养障碍期是疾病的中期阶段,表现为患肢持续性疼痛,尤其在夜间加重。患者可出现静息痛,严重影响睡眠质量。患肢皮肤干燥、脱屑,汗毛脱落,趾甲增厚变形。肌肉逐渐萎缩,足背动脉搏动消失。此期若不积极治疗,病情会迅速恶化。
3、坏疽期
坏疽期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终末期,表现为患肢远端出现溃疡或坏疽。坏疽可分为干性坏疽和湿性坏疽两种类型。干性坏疽多见于足趾末端,表现为组织干枯、变黑。湿性坏疽常继发感染,伴有恶臭分泌物。此期患者疼痛剧烈,常需截肢以控制感染和缓解症状。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应严格戒烟,避免受寒和创伤。可进行适度运动如散步,促进侧支循环建立。饮食宜清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优质蛋白的食物。保持患肢清洁干燥,穿着宽松舒适的鞋袜。定期复查血管彩超,监测病情变化。若出现疼痛加重或皮肤破溃,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