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只做一件事,博可生物如何成为中国麦绿素行业标准制定者?
发布于 2024/08/17 21:21
发布于 2024/08/17 21:21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坚持做一件事超过1万小时,会发生什么?美国著名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一项研究发现“人们眼中的天才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如果将此理论投射至商业社会,一家企业将1万小时的专注延续至30年,是否有潜力引领整个行业的规则,成为不可替代的传奇?专注麦绿素细胞营养创研30年的博可生物,将用事实印证:坚持“长期主义”的它如何从岌岌无名成为中国麦绿素行业标准制定者。
因“孝”启航的麦绿素奇缘
故事要从1993年说起,一位名叫徐新月的旅美学者,因为对母亲一次偶然的孝心之举结识到了“一种神奇的绿色能量——麦绿素”,没想到让母亲试用三个月后,常年的“顽疾”竟得到缓解,这让从事科研的她深信不疑,并对这种绿色粉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她翻阅资料后惊喜地发现,早在1300年前的唐朝,《普济方》中就曾记载,药王孙思邈用“冬霜麦叶”治疗疫病,而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中更是详细记录了大麦苗的神奇功效。相比在欧美的风靡,当时的中国市场几乎没人知道“麦绿素”的存在,这让徐新月心中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她暗自决心,要让这记录于千年之前的“中国智慧”重回祖国。
她并没有简单的复制欧美生产工艺,而是选择日夜泡在研究室,攻克技术难关,让营养从细胞壁里“活着”走出来,最终于1995年三次往返中美后成功申请两项专利技术——完全性细胞破壁和常温瞬间干燥技术,自此开启了一场长达30年的绿色能量之旅。
以“诚”铸就的绿色版图
1995年,属于中国的第一个麦绿素“梦工厂”在徐新月的手中悄然绽放,五年后博可麦绿素正式走向品牌产业化道路,制备工艺已达到国际水平。但初创之路,道阻且长,科研出身的她并不懂商业社会的规则,踩了很多“坑”也被嘲笑“傻”,但却凭借科研者身上特有的韧劲儿,打造了中国第一条麦绿素全产业链。
她明白,如果决心做全产业链,就意味着要从源头开始,严格把控产品品质。为了保证采收的大麦嫩苗4小时内完成提取,工厂必须建在基地旁;为了让原料干净无污染,种植基地必须远离城市和交通要道,而从1995年至2008年间,博可就因种植地不符合生产标准,耗资百万三次搬迁基地与工厂。
30年来,“百术不如一诚”早已成为博可基因。从原料筛选、生产基地、营养提取、运输贮存,坚持14道工艺苛求,花费巨额成本采用“人工收割”,保证全程绿色无污染;配料表中只含有麦绿素,坚持自然无添加,消费者能明白消费、放心服用。正是因为坚持30年如一日对产品的高标准、高要求,博可生物如今已成为中国麦绿素行业标准制定者,成功树立了一个行业的标杆。
30年传承与创新,双轮并驱
博可生物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文化传承与科研创新的交响乐章。2000年,徐新月与日本“麦绿素之父”荻原义秀在杭州会面,两人共同决定在杭州建立一座大麦本草博物馆,详细记录并展览大麦苗的万年历史与研究文献。2015年,这座博物馆正式在杭州云栖小镇建成开放,至今已接待超10万游客,成为中国大麦本草文化历史传承与绿色健康教育的重要桥梁,更被国家评为浙江省工业旅游基地。
与此同时,博可生物的研发团队也从未停止探索,历年来专注人体细胞营养研究并被评为国家植物营养高新技术研发中心,与包括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三甲医院在内的6大权威医院开展临床合作,取得了麦绿素在临床应用上的重大研究成果,如降低高尿酸、降低体脂率、内脏脂肪等,为解决现代慢性病管理提供了新的途径与可能。
公益之光,博可生物的绿色足迹
在专注绿色营养研究的路上,博可生物从未忘记回馈社会,积极履行一个大企业的社会担当。自2010年起,博可生物便发起“绿色联盟·种子行动”,得到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和人民日报健康时报社等权威机构的联合指导。
而在国家全面践行“双碳目标”的政策指引下,2024年3月15日特别发起“零碳使命先锋行”大型公益活动,该活动的绿色足迹现已遍布全国百万绿色家庭,累计招募全国千万零碳代言人,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公益成果,见证了博可在推动“健康中国”方针,践行国家“碳中和、碳达峰”政策的责任与担当。
博可生物,绿色能量生生不息
30年风雨兼程,博可生物始终屹立在大健康产业的激烈洪流中,在时间与市场的的洗礼下愈发光彩夺目。迄今已覆盖全国300+城市,售出超50万份绿色营养,陪伴近20万绿色家庭,与他们携手共创绿色健康生活方式,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博可麦粉”。
从中国麦绿素创始企业,到中国麦绿素行业标准制定者,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企业成长的故事,更是关于坚持、专注与创新的绿色征程。博可生物,这个绿色传奇的书写者,正以历久弥新的姿态,专注下一个30年、50年、100年,创造属于更多人的绿色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