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健康观念的提高,催生了红红火火的保健品市场,打着各种概念的保健品宣传广告随处可见,从电视、报纸,到广播、网络,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攻势,让老百姓们挑花了眼,也有不少人上了当。近两年,国家有关部门开始严管保健品市场,不少商家只能把阵地从“地上”转到“地下”,不仅夸大宣传功能,手段更是五花八门。《生命时报》记者在近半个月的时间里,对北京、上海、山东、陕西等地区的保健品市场进行暗访后发现,为了赚取高额利润,保健品商家真是用尽了各种招数,狂轰乱炸般对消费者进行“洗脑式”宣传。
保健品宣传怪态百出
3月1日早上5点半,山东烟台某区县的一个剧场里已经坐满了人,他们一大早聚集在这里,就是为了要听一堂保健课。记者跟随一位60多岁的大妈来到剧院,一进门就领了一张爱心卡、一包灵芝孢子粉和乾清养身茶,听完课凭卡可以再领一贴名为藏宫秘宝的膏药。记者目测,这个略显破旧的剧场容纳了近六百人,全是头发花白的老年人,有的还拄着拐棍。剧场舞台旁边有一个布横幅,上面写着“冬虫夏草、灵芝”等字样,通过摆放的宣传单,记者得知,这个所谓的保健课要连续上50天,由泰安正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主办,该公司以生产灵芝、虫草等保健产品为主。5点50分准时开课,一个看起来30多岁的男人走上讲台,先从小时候的苦难经历讲起,到后来他考上医学院,在澳门工作了5年。整个讲演过程中,他不断强调他们公司重信誉,产品质量好,能辅助治疗多种疾病,在上海、南京等多个城市设有办事处。底下的大爷大妈听得很认真,听到动情处,有的老人还流下了眼泪。气氛恰到好处时,这位“讲师”就开始改口叫“干爹、干妈”。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所发的三种礼品都是保健食品,“真如意牌破壁灵芝孢子粉”标着“国食健字”,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记者随后在国家药监局的网站上也确实查到了该产品,其标注的保健功能是增强免疫力,但记者致电该公司工作人员后却得到了不同答案。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产品不但能提高免疫力,改善睡眠,还可以辅助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如果大剂量服用(每天30克)还能治疗癌症。另外两个产品则没有在网站上查到。一位大妈指着膏药上的条形码说:“人家说有这个标志就是好东西,我等会回去就试试。”记者还了解到,在这拨宣讲会之前,有一个卖羊胎盘素的保健品公司在此宣传了三个月,剧场每天都是满座,一半老人几乎连着去两三个星期,八盒原价九千多的产品,会员价1520元,很多老人一买就是十几盒。
3月5日,同样的一幕也发生在陕西省宝鸡市某区县的一个剧场里,这个由四川天丹医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办的宣讲会,吸引了1000多人参加,来听课的人每人都能领到一盒“西洋参灵芝红景天胶囊”和“保健袜”。大规模的宣讲会气势逼人,小规模宣传也同样有诱惑力。在上海市杨浦区齐齐哈尔路上就有不少理疗店,专门给老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风湿性关节炎等。其中最热闹的是一家名为“中频导热治疗仪”的体验店,每天会有10多个老年人前来体验,人多时需要排一两小时队。3月7日,记者来到这家体验店,20平方米大小的房间被一分为二,前半间是体验室,桌上放着一台家用中频治疗仪,价值近万元。后半间屋是“贵宾服务室”,只有办了会员卡的人才能进去。早上8点半,体验店开门迎客。体验者坐在桌前,在不适部位贴两个平板电极。工作人员介绍,治疗仪工作时需要通电,弱电流能刺激穴位,疏通血管。记者体验了一把,没有任何感觉。工作人员解释说:“这是因为你身体差,血管都堵住了。”他立刻拿出一把小锤子,在记者所说的酸胀部位敲了一下,“有微微刺痛就是血管在疏通的反应”。
七大宣传惯用招数
一位曾经担任过保健品“宣讲专家”、也参加过多次宣讲会的吴先生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商家就是抓住了人们的心理,什么招数都用,有些行为事后想起来十分可笑,但在现场根本就不会想到。产品不仅虚假宣传,最可气的是往里面添西药、淀粉等成分,成本很低的东西一下子卖到几千元,骗的都是中老年人。”
招数一:大打亲情牌。记者在上海暗访时发现,工作人员对每一个到店体验的老人非常热情,许多老年人是常客,一进屋,工作人员就会问:“阿姨又来了?最近睡得好吗?”“大爷,你的腰疼好些没?”在山东烟台,一些销售人员抓住老人子女不在身边的特点,直接喊“爸妈”,让老人感到亲切、感动,心甘情愿地掏出钱包。
招数二:去小城镇、放长线、钓大鱼。很多保健品公司喜欢去小城市或者城镇,一待就是两三个月,专找文化程度不高的老人下手。先发小广告造势,再用送东西的方法吸引你。家住北京市通州区疃里社区的刘女士告诉记者,她家附近也经常有这样的宣讲会,刚开始不卖东西,就频繁发赠品,如足浴粉、坐垫,等人气高了才开始推销产品。
招数三:包装讲课专家。“XX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从事临床XX年;发表过XX篇著作;获得了XX大奖……”这些看起来岁数不小、且有着高学历、多头衔的专家,很容易让老人产生信任感。吴先生说,其实这些所谓的“专家”有很多都是被包装出来的。他们大多长相“可靠”,但真实身份可能只是一名下岗工人,甚至是卖菜的农民,他们会按照商家的要求改名换姓,“再造”履历,可能这一场是李教授,下一场就是王院长。每次宣讲时,还会根据提前备课,讲课时照本宣科,一提到专业问题就“一言以蔽之”。
招数四:讲课内容有固定模式。吴先生披露,每次讲课基本都有固定模式,商家会根据产品的情况事先准备好讲解稿,在讲课过程中,“专家”往往会先把这类疾病的危害夸大,并引用一些不合实际的数据,让老人产生紧张情绪,等到气氛铺垫得差不多时,就会话锋一转,开始介绍目前此类疾病的治疗情况,以及其他治疗方法都不太理想,而这个产品却率先取得了突破。借此讲述产品功能,突出自身优势,并会穿插讲解几个因服用该产品而治好的真实病例。但实际上,这些“真实”病例都是商家自己编造的。还有一种路子就是山东那种,“专家”先讲自己的悲惨经历,以苦情博取同情后再开始销售。
招数五:各种“惠利”吸引老人。商家抓住了老人爱占小便宜的心理,利用小恩小惠骗取老人信任。比如在讲座前约好固定地点,商家车接车送,全程接待;由于类似的讲座都在早上,有时会“送早餐”;来到会场后,再送上“毛巾、床单”等生活用品,让老人们觉得自己赚了,有的则会送上相关产品的试用装,但仅有几天的用量,要想达到一个疗程,老人还得自行购买。
招数六:免费体检、旅游。宣讲会后,商家还会让老人填写健康数据单,以“专家”义诊的形式,继续给老人灌输购买思想;甚至会找来一些健康体检仪器,通过表面检测和撰写错误数据,告诉老人们身体隐藏的各种问题,继续推销产品。有的还在社区发布免费旅游信息,开车将老年人带至某个会场,强迫老人听讲座、买产品。
招数七:想尽方法烘托气氛。吴先生告诉记者,宣讲会的气氛对产品的销售十分重要,许多商家为了烘托现场气氛,所用方法可谓荒唐至极。比如在布置会场时,会在现场的四周挂满宣传展板,内容主要是各种“大牌专家”的介绍以及痊愈患者的“真实感言”,还会挂满所谓患者送来的表扬、感动锦旗,但仔细一看,却能发现锦旗的规格,材质完全一样,基本都是商家自己做的,但在场的老人却很少会注意到这些;在开始讲课前,商家的推销员会隆重列队欢迎专家入场,许多老人就被这阵势唬住了。“我经历过最荒唐的是,竟然在开讲前齐唱国歌。”在宣讲中,推销员还会时不时组织老人齐喊类似“我要健康”的口号,有的会播放所谓产品发明人的视频,展现其坎坷的身世,以及发明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将其烘托为一个为了全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的“伟人”,从而让老人们深信不疑。
老人心理是问题关键
“保健品虚假广告多,并且有相当一部分普通食品冒用、盗用保健食品的批号,甚至虚构保健食品批准文号的标志,乔装打扮成保健食品忽悠消费者,这样的现象很难彻底消灭。”,中国保健协会副秘书长贾亚光告诉本报记者,不良商家抓住了人们爱占便宜的消费心理,专门针对老年人群设计宣传计划,完全契合了老人想尽快治好病的想法,编出来一系列宣传口号。“最难解决的是我们都觉得有问题,但老年人就是相信。所以,子女一定要提醒老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更不要相信商家的夸大宣传和小恩小惠,尤其是打着有治疗功效的保健品,很多都是三无产品,连一般的食品都算不上。”
最后,贾亚光提醒,如果以后老人再参加类似的宣讲会,接触到相关产品后,不妨先判断后再选择。
1.看包装上有没有QS标志。如果你发现产品包装上都没有QS标志,那就说明是“三无产品”。如有QS标志,就说明是一般的食品,食品肯定不会有治疗“功效”。2.有没有保健食品的小蓝帽标志。如果有就说明它具有保健食品的27种功能之一,但这些功能没有治疗的功效,只能起到调节身体的作用。3.有没有药号。只要商家坚定宣称产品能治病,就应属于药的范畴,如果找不到相应的药号,则说明商家在欺骗。
上一篇 : 聚焦孕妇烦恼:生育迎高峰 “建档”如“赶春运”
下一篇 : 看似密封了 实则不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