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资讯

农民工的慈善养老院怎么样

172

养老院的人每年都在变动,这张照片也是他们2012年的全家福.

杨美学创办的这个民间养老院,得到了很多荣誉.

养老院的医务室是一名退休老医生开的,在这里老人们看病是免费的.

"农民工慈善助养院",粗听这一名字似乎也没啥特别的,但这确实是一家特别的敬老院.

6年前,一个农民工靠背背篼、卖豆腐攒下了8万块钱,在家人的一致反对声中,他毅然掏出全部积蓄办起了养老院,接纳的大多是别的福利院或者养老院不愿接收的孤残老人.6年时间,他先后收养了94位老人,亲自为50多位老人送终.

54岁的农民工6年收养94位老人

2006年4月2日,养老院里住进了创办以来的第一位老人.这个身上长着大褥疮的老人入住一个月后,在精心照顾下已好得差不多了.之后,有被照顾的老人因感动,硬是要收养老院的负责人做干儿子,还要拿钱出来给养老院添置东西……

即使是陌生人在一起呆久了也会产生感情,6年时间,有多少感情需要在这家养老院里割舍.仅去年,10多位老人就从这里安详离开.

6年的真心付出,让这家养老院透着浓浓的情,但也背上了沉沉的资金压力.住进来的老人最高的每月收费1000元,低的400元,"三无"老人住进来不收钱.最多的时候,一年就接收了8位老人免费入住.

前不久,有位退休老医生看到养老院经营艰难,便免费为老人们治病;一些公益组织的志愿者也时常送来募集的公益款,还会来养老院帮忙.这些,让养老院的负责人对未来充满希望.

21岁的阎骏是养老院里最年轻也是头脑最清醒的人.

2007年7月22日,先天性失明的他和父亲一起住进了这家养老院.他的父亲因为双目失明、下肢瘫痪以及多病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

1个月后,父亲去世,而他继续住在养老院.

这个身体微胖的年轻小伙,喜欢搜集各种卡片、硬币和志愿者送来的挂饰.他时常坐在院子中心,面朝大门,无论是谁进来,他都会拍手欢迎,面带笑容.

阎骏喜欢听收音机,因为养老院里几乎没有同龄的朋友,他就把收音机当成了老师."已经摸坏好几个收音机了."他喜欢听贵州交通广播,喜欢里面主持人的声音.

他还喜欢志愿者们来养老院,这样就有人和他说话.

除了志愿者以外,阎骏还喜欢养老院的院长杨美学--今年54岁的农民工.

这是一个名为"农民工慈善助养院"的养老院,是杨美学在2006年3月8日创办的.

他的养老院,接纳的大多是别的福利院或者养老院不愿接收的孤残老人.

用卖豆腐的8万元,他创立了一家养老院

2012年3月15日,天气晴好,在大营坡黄家湾路175号一个颇为干净的院落里,杨美学全家齐上阵,正用轮椅把老人们从屋子里推出来晒太阳.

老人们的房间都在眼前的这栋贴有白色瓷砖的2层小楼里,两人一间房.

杨美学是这个慈善养老院的院长.实际上,养老院的所有员工都是自己一家7口人.

杨美学是毕节纳雍姑开乡人.2000年,他看到出去打工的乡里人都回来修起了好房子,就带着妻子、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全家来到贵阳.在此之前,他主要是务农和找些古书卖,勉强能解决一家人的温饱问题.

到贵阳后,因为人生地不熟,杨美学当起了背篼.后来看卖小豆腐的生意不错,又做起了小豆腐生意.因为擅于钻研,杨美学做的小豆腐越来越好吃,其他摊贩们也都纷纷到他这里进货,杨美学的生意也从自己单独卖转成了批发给别人卖.

2005年,靠着卖小豆腐,农民工杨美学存了8万元.一家人开始商量怎么用这笔钱,妻子说回家修栋房子,大儿子提议租门面做生意,小儿子想买辆车做营运生意.

对这些提议,杨美学统统摇头,他的想法是:开家慈善养老院."我既然来了,就没打算回去,想用这笔钱做些积德的事."

全家听后,都不同意.为此,一家人争论了很长一段时间.

在杨美学的坚持下,他们开始筹备慈善养老院,租房子,采购床、椅子、电视机和被褥等必需品.

经过几个月的准备,杨美学的养老院在2006年3月8日开始运转.

因为担心没人来住,杨美学的两个儿子还到处去贴小广告.

最大的理想是让老人们有一个温馨的家

2006年4月2日,养老院里住进了创办以来的第一位老人.

老人的家属路过时发现了这家养老院,看到所有的设施都是全新的,价格也比较合理,于是选择了这里.最后商定价格是每个月600元,养老院派车去接.

在贵阳市郊区一家养老院,杨美学和大儿子见到了这位老人.他们一揭开被子,看到老人身上有三个大褥疮,床上全是脓水,杨美学没想太多,直接就把老人背上车接了回去.

此后,杨美学每天亲自给老人翻身换药,一个月后,老人的褥疮基本痊愈.

精心服务使杨美学的养老院越来越出名.到后来,不用贴广告,自然就有人找上门来.

有一个曾经参加抗美援朝的老兵,是2006年5月12日住进来的.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就认我做干儿子."杨美学回忆说,他还决定拿出自己的5万元积蓄赞助养老院.

老人先拿了1万块钱给杨美学,连用途也想好了,"2万块钱买辆旧车,负责接送老人;3万块钱用于改造养老院硬件设施."然而,就在一个月后,老人因病去世.杨美学把老人拿出的1万块钱退还给了老人的家属.

"这是对我办养老院的一种承认,心里已经很高兴了,怎么还能拿钱呢?"杨美学说,自己的付出有了收获,也证明了当初自己的坚持是对的."我最大的理想是让老人们有一个温馨的家."

想得到认可,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精力

杨美学的养老院,住的主要是其他福利院和养老院不愿接收的老人或者病人.

"全都是孤残."杨美学说,很多时候,他们会狂躁、砸东西.有时候,告诉他们不能做的事,他们偏要做.

更辛苦的,是对他们生活上的照顾.

有的老人连续几天大小便失禁,这就要有人每天晚上值守、看护.

因为老人随时都有休克的可能,所以必须有人昼夜值班."我们只有付出更多的精力,才会得到更多人的认可."杨美学说.

杨美学的二儿子,平时开车挣钱,闲下来的时候,则帮忙把养老院的老人从床上抱到轮椅上,再推到院子里晒太阳.如果儿子们都忙,这些事都得杨美学一人做.

他的儿媳妇们,则充当起了厨师的角色,负责养老院的伙食.

然而,尽管尽了最大的努力,杨美学也有遭到误会的时候.

去年11月,杨美学正在给一位王姓老人喂饭,老人突然休克,杨美学赶紧通知了老人的家属.但家属赶来时,老人已经去世.

家属怪杨美学没有第一时间通知他们,连老人最后一面都没见到.杨美学也很无奈:"事情发生得太突然,我已经尽最大努力了."

缺少资金让民间养老院在艰难中行进

杨美学的养老院目前没有任何证照.这就意味着,很难得到民政部门的支持.维持整个养老院运转的资金,是收取部分老人的费用以及杨美学全家的收入.

"经费紧张确实是一大难题."杨美学说,一个现实的问题是,要申请到证照,必须硬件设施过关,但由于经费有限,他根本无力购买更多设施.

如今的养老院设备设施基本上都是免费的,唯一的一个医务室,也刚成立不久.医生是住在附近的一位退休老医生,看到杨美学养老院经营艰难,便免费为老人们治病.

许多公益组织的志愿者也会经常来养老院帮忙,有时他们还会带来在社会上募捐的公益款.养老院里的轮椅,也都是社会爱心人士捐赠的.

包括办公室和医务室在内,养老院一共有18个房间.杨美学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房子每个月的租金是2500元,再加上水电费、煤气费和伙食费,每个月的开支在4000元左右.

这里养老院的老人,最高的每个月1000元,低的400元也收."主要是看他们的家庭情况来定,有好几个是不收钱的."

最多的一年,养老院里住了25位老人,其中有8位是完全免费的.

尽管养老院的未来困难重重,但杨美学还是充满希望.他会联系公益组织,和志愿者们一起思考民间养老院如何破局;也会一如既往地照看住在这里最久的也是最年轻的小伙子阎骏,和他聊天.

阎骏吃饭前有个习惯,就是双手合十祈祷.这是他从去年养成的习惯,那一年,和他关系最好的向爷爷和刘爷爷相继去世.

阎骏悄悄告诉早报记者,其实拜拜老天还有一个愿望,希望院长赶紧再找些老爷爷老奶奶进来,就热闹了.

背后的故事

太多悲伤值得回味

如今的养老院,住了13个人.

"去年一年,就有十多人去世."杨美学说,和他们相处总会有感情的,每送走一个,心里会难过很久.

去世的人里面,让杨美学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叫田大华的四川人,39岁.

田大华曾经从事汽车修理工作,因为钢筋绳断裂,悬在上方的汽车砸了下来,砸中正在修车的他.

他的双腿由此瘫痪.

后来,汽车维修店老板跑了,没人支付医药费,田的老婆也跟人跑了.2011年4月9日,田大华在好心人士的帮助下住进杨美学的养老院.

5个月后,田大华重病.他把杨美学叫到床边,说自己想要捐赠遗体.这一事件曾被各大媒体报道.

让杨美学至今记忆犹新的,是田曾说过的那句话:"我生前得到这么多照顾,希望死后捐赠遗体报答."

83岁老人林婆婆,有一个养子.但是,自从2009年9月28日,养子把林婆婆送到养老院后,一年多都没有主动出现过.

"当初说好每个月付800元,但他只先付了300元,就再也联系不上了."

林婆婆每个月有300多元的补助,还有一间门面房.但这些收入都是养子在拿,她一分钱也没有拿到.林婆婆时常对杨美学说:"我对不起你,自己有钱,还要你来负担我的吃住."

有一位老人,在家里受到儿子媳妇的虐待,不能睡床,老人非常孤僻.

送到养老院的时候,老人一声不吭.晚上睡觉的时候,不睡床,而是跑到地上睡.

"我和他同吃同睡了三个月,才完全消除他的戒心,后来才逐渐正常."

无儿无女的老人,去世的时候全是杨美学操办葬礼.每次在养老院的院子里举行葬礼时,杨美学都会把其他老人都送到屋子里."怕给他们的心理造成影响."

一般来说,养老院里有哪位老人去世,他都不会告诉其他老人,只说被家人接走了.

过年的时候,一些老人没有子女接回家,杨美学就会组织老人们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

在过年过节时得到的一些水果和蛋糕,一些老人舍不得吃,都悄悄地留着,即使留到发霉发臭.他们说是留给孙子吃的,尽管他们的子女对他们不好.

"有很多悲伤值得回味."杨美学说,如果把这6年来他看到的和经历过的事写成一本书的话,肯定会是一本好书.

分享给好友 分享给好友

上一篇 : 七旬孝顺学生奉养百岁老师

下一篇 : 中国年内将为农村留守儿童增建400所营养厨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