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护士戴头盔上班,保安穿防弹背心上岗……在各地经历多起“医闹”事件后,本应安宁详和的医院,似乎瞬间成为“高危场所”。今年5月4日,卫生部紧急建议“二级以上医院设立警务室”,舆论哗然。有人称此举能及时保护医生,更多人则质疑“力气用错了地方”。
5月15日,北京50家医院警务室统一挂牌,近200名驻院民警“扎营”医院。
如今,这项新政已悄然“满月”,其成效究竟如何?
中国青年报记者日前实地探访了多家医院后发现,院警在号贩子、职业“医闹”面前,震慑作用明显。与网上的质疑浪潮不同,多数患者对“医院里有了警察”表示认可,医患纠纷面前,大大缩短的出警时间和“第三方”的中立身份,是让医患双方都感到“踏实”的地方。
设不设院警看需求
上午9点的北京市儿童医院,来自各地的家长们抱着、推着、牵着孩子,把偌大的门诊大厅挤得满满当当。孩子的哭闹声,家长的咨询挂号声,交织在一起。但记者在儿童医院停留的两个多小时内,并未在门诊大厅内发现号贩子的身影。
儿童医院警务站就设在挂号厅正对面。
“5年前北京市西城区试点改革时,儿童医院就设了警务工作站,有3名常驻民警。”医院保卫处金处长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儿童医院属于‘以旧翻新型’。”
记者走访了解到,在北京市公安局通报设院警的50家医院中,同样“翻新”的三甲医院为数不少。比如,协和医院的警务工作站上世纪90年代就有了,有3名民警。朝阳医院警务室的前身是设于上世纪80年代的医院派出所,今年5月底才更名为警务工作室。由于刚刚改名,警员、辅警的人数还没定。
也有三级甲等医院在这次试点中“尝新”。6月6日,在东直门医院保卫处隔壁的板房里,记者看到“警务工作室”的牌子刚刚竖起来,《警务工作室民警工作条例》上的广告纸还没揭开。“预计会有两名民警来驻院。”该院保卫处负责人告诉记者。
卫生部设院警的建议针对的是二级以上医院,但中国青年报记者发现,北京二级医院中由民警值守的并不多。
在北京市第六医院传达室的外墙上挂着“治安报警点”的牌子,但并无民警值守。据该院医务部彭主任介绍,牌子还是“非典”时期挂的,目前基本不起作用。
“设不设警务室,医院说了不算,是由医院所在地的公安机关决定的。”彭主任称,“公安局会先派出调查小组,深入调查医院的门诊量、地理位置、服务范围等各个方面,再综合考虑是否设警务室、配备几名民警等问题。”
记者在该院挂号处、门诊楼及住院部停留了半小时后,发现就医人数并不多,来挂号的患者不过20多人。
“第六医院作为二甲医院,医患矛盾并不紧张。”该院医患纠纷调解办公室刘主任告诉记者,“医院每月会处理医患纠纷10多起,但基本上是患者投诉服务态度不好,对医保政策不理解造成误会等‘鸡毛蒜皮’的小事。”彭主任表示,医院设立的医患纠纷办公室就能解决这些纠纷。对于需要警察介入的医患纠纷,“这十几年都没有发生过”。
据北京市公安局通报,首批试点的50家医院都是“安保需求最突出的”。其中,东城区7家三甲医院已全部建立警务室。曾发生刺伤耳鼻喉科医生徐文的就在其列。
“中立”调解纠纷受欢迎
驻院民警都做些什么呢?
记者走访发现,院警的职责十分“繁杂”:打击号贩子、血头、黑救护车和职业“医闹”,处理丢钱包、丢卡等治安案件,调解医患纠纷,都在他们的“守护范围”之内。这让很多患者感到,自己也是受惠者。
在协和医院警务室,一名从挂号处巡逻归来的民警告诉记者:“我们早上6点就到这里了,打击号贩子是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在该院挂号处,记者看到,排队挂号的人把大厅围得严严实实,接下来的两小时内,偶尔能听到几名号贩子轻声的叫卖声,多年来号贩“随处叫卖”的现象已不复存在。
“以前300块钱一个‘黄牛号’,现在穿警服的人来了,虽然从根本上解决不了医患矛盾,但震慑震慑也能让老百姓受益。”一大早就来排队的患者谢先生,这样向记者表示。
儿童医院保卫处金处长向记者透露,警务室的民警,平时还会“便衣巡逻”,“(便衣民警)难以分辨,哪个号贩子、小偷、职业‘医闹’敢撞枪口呢?”
院警的震慑力不限于北京一地。记者获悉,目前,上海、江苏、湖北、辽宁沈阳、云南昆明等多地的医院,都设立了驻院警务室。以上海闵行区中心医院为例,有媒体报道统计,有院警后,盗窃行为下降了8成。
对患者来说,院警在“调处医患纠纷”上的作用,更受瞩目。多家医院保卫处向中国青年报记者介绍,院警入驻后,往往能把医院保安处理不了的“烫手山芋”,接过去。
“比如在我们儿童医院,孩子有病家长比自己生病还急,一着急就容易生气。拍桌子着急之类的小纠纷基本天天有,动手打人的,一年也有十几起。”金处长表示,在发生冲突时,“吵架的一般由保安劝阻,保安处理不了的,就交给民警处理。由于是第三方,警察出面劝解,患者家属更容易接受。”
曾有网友担心,民警“驻扎”医院,是否会偏袒医院一方?中国青年报记者咨询了北京几家三甲医院后发现,目前,驻院民警的工作所需费用,甚至中午的盒饭,均由公安局承担,“医院只负责提供办公场所”。
在6年前即尝试设立警务室的沈阳市,其卫生部门还明确规定,警察不是医院的“家丁”,他们在指导医院处置医患纠纷时,要“不偏不倚”。
也许正因为此,与网上的质疑声浪不同,记者在儿童医院、北大人民医院和医科院肿瘤医院的候诊大厅里,随机采访了近60位患者后发现,多数人对院警这个“新鲜玩意儿”并不反感,有近一半的患者还表示“有必要”。
24小时执勤、更快速出警让医生更踏实
对医生来说,有民警“驻扎”的医院,更让人踏实。
记者走访获悉,几起“伤医案”后,一些医生的神经开始紧绷,医院也相应提升了安保层级。儿童医院保卫处金处长透露,近来,该院一层楼的保安已经从1名增加到了两名,总数增加了20多名,目前达到110名。“设备上增加个10台对讲机,32件防刺背心,两个制约叉。”
“真遭遇恶性事件,估计医生能做的很有限。”在北京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一位杨姓医生私下向记者表示,“知道有民警能‘随叫随到’,这点让人最踏实。”
中国青年报记者看到,在4月30日卫生部、公安部联合发出的《关于维护医疗机构秩序的通告》中指出,驻院民警对在医疗机构焚烧纸钱、摆设灵堂、违规停尸、聚众滋事的,非法携带管制刀具的,侮辱、威胁、恐吓、故意伤害医务人员的,要进行处罚,严重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
此外,媒体报道北京市公安局还为一些驻院民警统一配备了警用装备,比如橡胶警棍、防刺背心、防暴头盔、防割手套、对讲机、摄像机、记录本等。
“过去,遇到突发治安事件或者医疗纠纷,老百姓一般是打110报警,先通过市局下派到分局,然后转到最近的派出所。”北京市公安局东城分局内保支队副队长赵昆表示,“现在,医院的民警‘全天候接警’,大大缩短了出警时间。”
在协和医院,警务室负责人马警官向记者确认,该院警务室设有110接警专线,民警24小时全天候执勤,一旦接到报警电话可迅速行动,只需几分钟就能抵达现场。
“其实,现在医院和医生都是‘内紧外松’,虽然心里有担忧、顾虑,但不能让患者跟着紧张。”在儿童医院,一位曾姓医生这样告诉记者,“有警务室,(万一碰到事情)一个电话就能到,医生踏实了,看病也能放松。”
江苏省人民医院2011年由驻院民警处理的重大医患纠纷有9起,普通纠纷有63起,同时查处盗窃案件103起、治安案件98起;在沈阳,驻院民警去年共调解各种纠纷730余人次,处理各类案件19起。
但是,多家受访医院向记者强调,民警“驻扎”医院仅能“治标”,没法“治本”。“钢盔盾牌能杜绝‘医闹’吗?医院设警务室是有形‘防护’,对患者‘权益’的救济渠道则要靠心与心的交流。”“医患关系‘破冰’需要畅通的救济渠道,终究医患关系的改善,不可能由钢盔获得。”在卫生部建议二甲以上医院设警务室当天,网友“尤静文龙”说。(徐霄桐 梁鑫 王梦婕)
上一篇 : 深圳公立医院7月起取消以药养医 药价全面下调
下一篇 : 山东35人勾兑劣质食用豆油获刑 首犯被判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