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受虐肉体痛一时 心理健康成一辈子的伤痛

发布于 2012/10/26 12:31

心理分析:儿童受虐有社会家庭自身等多方原因

近些年来,儿童受虐事件频频被曝光,近期发生在海南的“小立受虐”事件,更是像一根针一样刺痛着人们敏感的神经。为什么虐童事件频频发生,甚至有增多趋势呢?我们常说,很少有无因之果,许多事件的形成都有着它深层次的根源。

海南省心理卫生协会秘书长、海南省人民医院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主治医师康延海分析指出,首先,部分家庭的父母受中国“不打不成器”传统观念的影响,期待以棍棒教育模式打出“孝子、才子”,从而打骂乃至施虐就成为父母的教育模式。这是社会层面的原因。

其二,有些父母或施虐者早年就有被虐待的经历,并且这些群体由于受教育程度的限制,不善于运用合理的方式处理家庭矛盾和问题,自身承载的心理压力容易向家庭弱势群体(一般是女性或孩子)发泄,易于使用施虐的方式,甚至个别父母或监护人由于现实生活困难,将抚养孩子当成负担,从而便采用遗弃、虐待甚至杀害孩子的方式来泄愤。当下,更不容忽视的是由于吸毒、赌博或患有精神疾病的个体更容易因为其自身这些瘾性行为或疾病,发生自虐、施虐的行为,孩子易于成为他们的施虐目标。这是家庭层面的原因。

其三,儿童由于其所处年龄段的个特点,容易激惹、哭闹、难以安抚等,引发一些不良父母或抚养者的厌烦情绪,而招致大人的打骂或虐待。临床资料显示,入睡困难、睡眠不宁、遗尿、有抽动性问题及慢性疾病的儿童容易遭到虐待。

另外,由于当前仍然缺乏对儿童早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性心理),且儿童的生理、心理尚未发育成熟,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对虐待时,不善于或无法处理自己面临的问题,大多呈现出的是默默承受、压抑或惶恐不安,继而出现部分受虐儿童转而虐待动物、出现癔症或病理性偷窃(无法控制地偷窃父母、邻居、同学等的钱物)等不良行为或疾病,从而影响其自身健康成长。这是儿童层面的原因。

心理研究:受虐儿童存在多方面的心理及行为等问题

现实生活中诸多活生生的实例不停地提醒着我们需要加强对受虐儿童的关注和帮扶。儿童受虐事件背后是多方因素导致的结果,整个社会和有关部门针对性地、切实地解决每个因素背后的现实问题,是减少儿童受虐事件发生的重要环节。尽早对孩子开展早期的心理教育、安全教育,让孩子懂得规避伤害,及时揭露施虐者的伤害行为,加强对施虐者的惩戒,也是最大程度保护儿童、避免儿童受虐的有效方法。

大量临床研究发现,受虐待儿童存在多方面的情绪、心理等问题,自我防范意识和对抗意识容易走入极端。

有专家研究发现,受虐待儿童常显得过分警觉,对环境中任何有关伤害性刺激的蛛丝马迹保持高度警惕,并作出迅速攻击,遭受躯体虐待或忽视的儿童还表现出较多的品行障碍问题、注意问题、破坏行为、反社会行为等。

其同伴关系也存在严重困难:一方面,这类儿童与同伴交往时表现出较高的攻击倾向。他们往往对小伙伴友善的接近报以愤怒和攻击,对同伴的痛苦常感到不快或愤怒而不是同情。

另一方面,这些儿童表现出较多的社会退缩行为,特别是在陌生的同伴群体中显得社交技巧极端欠缺。高攻击性和高社会退缩,是受虐待(特别是躯体虐待和忽视)儿童在同伴关系中的两种典型表现,这类儿童也因此遭到同伴的拒绝和排斥,以致越来越深地陷入社会孤立的处境之中。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这种同伴关系的困难和社会孤立状态可能持续存在,从而影响孩子今后的学习、交友以及融入社会,并从多方面影响儿童的自我概念和自尊水平,这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有可能延续一辈子。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