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喊打消灭行业潜规则:我们要知情权与生命安全

发布于 2012/11/22 10:53

从牛奶添加“三聚氰胺”到“铬超标胶囊”,从“地沟油”到塑化剂入酒,一个又一个的行业“潜规则”,正在一点点消耗着民众对食品安全的信任。

纵观这些事件,我们可以发现某些共,例如这些见不得人的“规则”都在行业内盛行已久,都是由媒体首先曝光,都与安全生产标准不高和检测漏洞有关。尽管有关部门在事后积极采取补救措施,但我们需要反思的问题是:为什么行业“潜规则”能长期游离于政府监管?行业协会在其中又扮演何种角色?应如何发挥全社会的力量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企业有追逐利润的天性。在利润的驱动下,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生产率并降低成本。然而当市场机制尚不健全时,企业的逐利动机很可能异化为机会主义行为,因而政府监管就成为防止市场失灵的底线。

然而,大工业条件下的食品生产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活动,于是我们看到,几乎每个食品子行业的龙头企业都比政府监管部门拥有更高的技术水平,企业实验室可以通过高薪聘请到比国家实验室更为尖端的人才,许多国家标准也不得不仰仗企业来制定。当企业在政策和标准制定中拥有越来越重要的话语权时,其甚至可以“绑架”标准,这样的例子在世界各国屡见不鲜。

那么我们还有别的办法规制企业吗?发达国家经验表明,行业协会作为社会中介组织可以有效发挥其了解企业并沟通政府的作用,在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相互传递信息。然而,我国食品行业协会的作用却不尽如人意。在“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前,奶农在生鲜乳中非法添加三聚氰胺几乎是业内人所皆知的“秘密”,但几家乳品行业协会集体失语。

类似的,有关行业协会已在数年前了解到一些企业用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的事实,却没有将这一情况及时反映给监管部门,以至贻误了最佳处理时机。尽管我们不否认行业协会应代表企业诉求并积极为其争取利益,现实中有许多行业协会就是靠会员企业缴纳的会费养活,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为了本行业的一己私利而牺牲行业协会公共利益,更不能默认行业“潜规则”长期盛行并游离于监管。

具体到此番塑化剂入酒事件,中国酒业协会曾发布过《关于白酒产品塑化剂有关问题的说明》,其中包含“通过对全国白酒产品大量全面的测定,白酒产品中基本上都含有塑化剂成分,最高2.32mg/kg,最低0.495mg/kg,平均0.537mg/kg”这样的表述。

细心的读者还会发现,中酒协测定的数据均超过卫生部相关文件规定的残留量数倍。换言之,白酒中含有塑化剂是不折不扣的行业“潜规则”。令人遗憾的是,中酒协却用“尚未发现白酒塑化剂致病案例”来掩饰问题的严重性。

在食品安全事件如此频发的多事之秋,中酒协非但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应对问题,反而采取回避的态度,不能不让人怀疑这是利益作祟。

可见,在食品安全面前,市场不可靠,行业协会不可靠,监管有时也不是那么可靠。此时此刻,我们只能寄希望于打一场“食品安全的人民战争”,发动全社会的力量。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