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焚烧熏黑墙壁 填埋场上乌鸦盘旋
不管生活在城市中的哪个角落,我们几乎每天都会重复做着一个工作:扔垃圾。可是,作为垃圾制造者的你,是否知道这些被运走的大量垃圾都去了哪里?
电影中描述的整个地球被垃圾掩埋的场景,或许被许多人认为只是科幻而已,然而,残酷的现实却告诉我们,“垃圾围城”正在越来越多的城市上演,我们生产垃圾的能力远远强于我们处理垃圾的能力,即便是在北京这样的现代化大都市。
长年拍摄“垃圾围城”的摄影师王久良就曾在一张卫星地图上,用黄色标签将自己拍摄过的数百个非法垃圾填埋场全部标注出来:北京中心城区外,密密麻麻的标签已形成了一个黄色的“七环”。
垃圾站:露天焚烧,遮天蔽日
12月14日下午,三位环保志愿者踩着尚未化开的积雪,趟过泥泞的道路来到位于北京西北五环外的崔各庄乡的黑桥村。这里位于首都机场高速路的东侧,离首都机场也就十多公里,从地图上看那个圆圆的铁路环线把这个乡牢牢地圈着。京城著名的电影博物馆、艺术家村便坐落在这附近。
黑桥村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内的城中村,村内大多数建筑都还是老旧的平房或低层小楼,每条街道上都设有一个个的临时垃圾站。每天,居民们就将生活垃圾倒在这些临时垃圾站里。只是,没有人将越堆越多的垃圾收走处理,取而代之的是就地焚烧。
记者在现场看到,所谓的临时垃圾站,不过就是三面砖墙一面敞开的一个小棚子,面积大概只有几平方米。棚内的三面墙壁被熏得乌黑,棚外的墙上却写着“禁止焚烧垃圾”。
可能是由于天气太冷,记者并未看到焚烧场面。但很明显,周围居民在扔垃圾时并没有做任何分类。而且,也不是每个扔垃圾的人“手头”都那么准,失去“准头”的垃圾在棚子周围堆了一大片。摇下车窗,腐烂的垃圾臭味透过雪花直冲鼻子。
周围的居民告诉记者,黑桥村一共有几十个垃圾棚,这里的垃圾经常被人为地点燃,着火后垃圾棚内黑烟滚滚,不知情的还以为是火灾。正在倒垃圾的王大妈不无担心地说:“除了气味难闻,也怕发生火灾,现在还好,下着大雪,如果春秋天一旦有风,着火的垃圾袋、废纸刮到半空,万一落到别人家里,就出大事了。”
说完,王大妈又用手一指垃圾棚后面的建筑物,“那里就是一个学校和幼儿园,真不知道里面的孩子被垃圾黑烟熏成什么样了。”询问中,没有一个居民能说清到底是谁在烧这些垃圾。有人认为是收废品的,点火是为了把电线外面的胶皮烧掉,只留下里边的金属便于售卖;也有人认为是运垃圾的人图省事,一把火烧了易燃的垃圾。
其实,在黑桥村外不到3分钟车程的地方,就有一个规模不小的垃圾转运站。记者本想采访站内工作人员,但敞开的大门里,除了堆成小山的垃圾和皑皑的白雪,空无一人。
填埋场:乌鸦盘旋,臭气熏天
垃圾处理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填埋。但目前,北京只有21个大规模的垃圾填埋处理场,即便是加上一些非政府批建的垃圾场,也仍然无法满足全市的垃圾处理任务。
阿苏卫填埋场位于京北昌平区内,是市属直管的垃圾填埋场,也是北京最早的垃圾填埋场。按照原设计,这里的填埋面积为40万平方米,分4层填埋,每层10米高。
一旦到达4层封顶,就必须换地方重新挖坑,以保证此处被填埋的垃圾可以自然分解,不污染环境。目前,阿苏卫填埋场的1层已经封顶,第2层正在使用阶段。
据工作人员介绍,为了避免污染和控制臭气的散发,阿苏卫填埋场每层的填埋区都被划分成小的区域,就像田地一样。填埋前,每个区域先铺设好防渗设施和沼气收集系统,当小区域被填满后,再覆盖上PE膜隔绝臭气。
所以,只有站在离填埋作业区最近的地方,记者才能闻到垃圾的臭味。工作人员说,阿苏卫填埋场最初的填埋规模是每天2500吨,但现在由于垃圾产生量的增加,填埋场正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
与阿苏卫这样的正规填埋场不同,记者在北京西南四环外的永合庄垃圾填埋场,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进入这里的填埋场,两座高大的垃圾山就像两幢高层建筑矗立在面前,空中成群的乌鸦盘旋在垃圾山周围。而在垃圾场的另一面就是开往房山的城铁。
当记者走到垃圾填埋场的中心,便看到粗壮的黑管从地底伸出;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臭鸡蛋的味道,记者只在原地站了几分钟,就明显感到了头晕恶心。经工作人员介绍后才知道,刺鼻的味道是有毒气体硫化氢,这是垃圾填埋处常见的有害气体,人长时间吸入可能会致死。
这也是为什么在此负责收集垃圾渗液的工作人员头上始终都戴着防毒面具。环保志愿者陈丽雯告诉记者,这些野填埋场就是往年挖泥沙形成的大坑,并没有做修建正规垃圾填埋场所需的技术处理,所以这种填埋场更容易污染环境。
专家:走出窘境,对症下药
北京遇到的“垃圾围城”现象并非个例。事实上,自本世纪初,我国1/3的大城市就已经开始出现同样的现象。
大中城市周边的一座座垃圾山,就像一个个毒瘤,损害着当地居民的健康。那些被草草填埋起来的垃圾,看起来好像远离了我们的生活,但它压根没有消失。
如果按照每年每人排放300公斤垃圾计算,60年后,当我们把全世界人产生的垃圾堆在赤道上,就能形成一堵宽1公里,厚5—10米的墙,整整绕地球一圈。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潘小川教授则对露天焚烧垃圾的现象,表现出极大的担忧。因为露天垃圾焚烧很大程度上是不完全燃烧,这会产生大量的二恶英、重金属和硝酸盐等排放物,其排放量更是比现代化焚烧炉高出数万倍。这些有害物质不仅容易致癌,还会影响到儿童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发育。
走出窘境,还得对症下药。除政府相关部门加大投资,狠抓垃圾处理外,张立静认为,作为消费者,首先应控制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量,加强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因为这是导致垃圾产量过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比如,为了限制民众购买电视的数量,德国政府设立了电视收看税,家里每买一台电视都要收取一定的费用,监管员每年年底还要去检查一次,保证一个卧室只能放一台电视。其次,在环保志愿者陈立雯看来,让居民提高垃圾分类的意识至关重要。
尽管“垃圾分类”的政策已经提了17年,但直到2011年,北京仍只有4.4%的社区做到了居民按标准分类投放;上海市仅两成多的受访市民在扔垃圾时“先分类,再扔进对应的垃圾桶”;江苏省南京市曾在8个试点小区进行垃圾分类,但居民参与率只有约20%。与国际上实施强制“垃圾分类”的城市不同,国内试点地区大多采取自愿形式。因此,如何激励居民把垃圾分类,成为一大难题。
上一篇 : 儿童房涂料并非完全无毒 与普通涂料无异
下一篇 : 女海归30万打美容针无效 不知注入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