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思想是中医防治理论的核心,对预防养生和临床救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八正神明论》进一步指出:“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
“治未病”理论内涵广泛,主要包括:无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与现代医学主张的“病因学预防”、“临床前预防”、“康复性预防”三级预防理念不谋而合。现代医学认为,从致癌物质参与人体代谢到发展为原位癌,大概需要8至10年时间。中医“治未病”理论强调肿瘤调治时机的准确把握,指导着肿瘤不同阶段的防治策略,临床采取针对性的综合干预措施,可使其逆转在癌瘤未成形之前,或从癌症发生源头上遏制其生长,或最大限度地推迟其发生时间,进而达到“图于萌芽之先,不施于大危之后”的效果。
中医强调在肿瘤未发之前,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维护和保养健康状态,并提出了顺应自然、外避邪气、内养精神、节制饮食、调摄起居、劳逸结合等综合。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现代医学认为,临床抗肿瘤的最佳时机在于预防肿瘤病因及肿瘤早期病变这一阶段。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一般要经过或短或长的隐伏阶段及缓慢渐进过程,这就使中医有机会将肿瘤消灭在萌芽阶段,防止其进一步恶化。外邪侵犯人体具有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发展趋势,而在表轻浅之疾易治,入里深重之病难愈。因此,中医主张治浅治轻。
在临床上,把握肿瘤治疗时机至关重要。当患者出现以下四种情况应予以重视:
1.癌前病变:肿瘤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动态渐变过程,宫颈癌、肝癌、乳腺癌、胃癌等均存在癌前病变,具有缓慢的发展特点。因此,及时发现癌前病变不适症状,既可因干预调理得当而恢复健康,又可因疏于调护或处置不当而发展为肿瘤,是抗肿瘤的有利时机。
2.有症无据:表现为各种不同的躯体、心理、社会交往方面的主观感觉不适或能力减退等,但现代仪器或方法检测却未发现阳性指标,或虽有部分指标改变,但尚未达到西医肿瘤学诊断标准。此时,应警惕块状物、疮、持续消化不良、持续咳嗽和身体某一部位出血等肿瘤早期症状。
3.有据无症:表现为体检中发现一些生物参数偏离了正常范围,但够不上肿瘤诊断标准,临床上也无明显不适。
4.隐性感染:许多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常呈隐性感染状态。隐性感染存在着潜在的病理信息而无症、征表现,用常规诊法实难发现。
中医强调在肿瘤未发之前,遵循综合,维护和保养正气,以防肿瘤发生。
肿瘤属消耗性疾病,发病过程中始终存在正虚的病理基础,只是在不同阶段表现的程度不同而已。部分早中期肿瘤患者,虽体质尚好,貌似强健,无明显虚象,但仔细望闻问切后,每可见脉沉涩、色晦暗、气血衰败之征象隐于其间,其免疫功能大多低下,亦存在正虚状态,若一味攻伐,加之肿瘤消耗,必致体虚,故早期也须酌加补正之品。
中医认为,人体五脏之间在病理上存在着五行乘侮亢害关系,一脏有病,必然会按照五行生克制化规律影响其他脏器,出现顺传或逆传等发展变化趋势。因此,干预手段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调整机体内环境,预先治疗未病脏腑。
上一篇 : 骨质疏松发病趋年轻化 睡觉抽筋或暗示“骨脆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