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访谈
赵玉沛:身体力行 勇于追寻医学梦想
“世界上有两种力量,一种是剑,一种是思想。”对于作为医生的赵玉沛来说,这两种力量,一种是手术刀,一种是思想。而他正是以思想驾驭着手术刀,不仅用勤奋和执著,把自己打磨成器,而且带领团队不断追寻着医学的一个又一个神圣梦想。
="window.open('https://file.fh21.com.cn/fhfile1/M00/4D/E4/ooYBAFjCadKALwhYAABSTmDvZ5g817.jpg')" src="https://file.fh21.com.cn/fhfile1/M00/4D/E4/ooYBAFjCadKALwhYAABSTmDvZ5g817.jpg"/>
赵玉沛,外科医学家。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北京协和医院院长,临床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校长,外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54年7月生于吉林长春。1982年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后在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工作;1987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1988~1990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医学院做访问学者;1995年破格晋升为主任医师(教授);2000年任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主任、外科学系副主任;2003年任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临床医学研究所副所长;2006年当选国际胃肠肝胆胰外科协会副主席;2007年被授予英格兰皇家外科学院荣誉院士,担任亚洲外科学会主席。
现任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外科学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普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胰腺外科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常务理事、外科学分会副会长、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副理事长、卫生部人体器官移植准入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卫生部医疗服务标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院协会理事及维权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在胰腺癌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方面进行了系统性和开创性工作。牵头制定了中国胰腺癌诊治流程和国家行业标准。提出胰腺癌高危人群概念,使更多早期患者得到及时诊治;通过建立多科协作会诊中心、开辟快速诊治绿色通道、建立术前可切除性评估体系、规范手术切除范围、创立经空肠胃造瘘术等,缩短确诊时间,为更多病人赢得手术机会,也使无法切除者避免了不必要的手术,改善了病人生活质量,并使北京协和医院的胰腺癌手术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人生存时间等综合指标明显优于国际同期水平;报道了国际最大一组单中心胰岛素瘤的外科治疗,施行了国内首例腹腔镜胰岛素瘤切除术。其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个奖项。
“世界上有两种力量,一种是剑,一种是思想。”对于作为医生的赵玉沛来说,这两种力量,一种是手术刀,一种是思想。而他正是以思想驾驭着手术刀,不仅用勤奋和执著,把自己打磨成器,而且带领团队不断追寻着医学的一个又一个神圣梦想。
手术艺术精品完美呈现
用消毒液洗过手臂后,赵玉沛拿起折叠好的无菌手术外套,捏着上肩往下一抖,在外套服展开的一刹那,双手迅速从后襟开口处伸进袖筒,手掌即露在袖口外。站立身后的护士随即帮他从后背系上衣服带子,并戴上了乳白色的橡胶手套。在这精彩的瞬间,赵玉沛完成了手术的前奏。
手术台上处于麻醉状态中的病人要做的是甲状腺手术。在无影灯下,赵玉沛俯下身,仔细选择好手术切口后,用手术刀轻轻划出一道弧线的切口。在助手们的帮助下,他的双手灵巧地配合着,左手捏紧手术钳,右手握电刀,一点点、一层层地切开组织,十几分钟的时间,位于颈部深处的瘤子显露出来,再细致地分离,直至两个直径四五厘米的瘤子被完整地切除下来,前后只用了半小时。
这是一个精致的手术,开口很小,完全没有血淋淋的场面。内行人都明白,甲状腺手术的部位血管非常丰富,然而赵玉沛却凭着灵巧的双手和高超的手法,使整个手术干净利落:乳白色的手套只在指关节以下有些许血迹,用来擦血的纱布只染红了半块,吸引管里的血不到10毫升。
见过赵玉沛教授手术的大夫,无不感叹他甲状腺手术做得又快又好。他的弟子形容,他操刀手术就像大师在表演。他自己说,给病人做手术有两个“事关重大”:一是事关病人的生命安全,病人一生中也许就做这么一次手术,做好了,病人终生受益。二是事关医生的声誉,医生要把手术当做一个精美的艺术作品来完成,手术要做得精细。
赵玉沛教授真正的“看家本领”还是胰腺手术。
1982年进入北京协和医院工作的赵玉沛,在做了大量的腹部外科手术后,对器官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了然于胸。但在读研究生的时候,他还是选择了胰腺外科作为自己的专业,研究的方向就是被很多人视为畏途的领域??胰腺外科。
2002年,赵玉沛成功完成了我国首例经腹腔镜胰岛素瘤切除术,同时行脾囊肿开窗引流术。术后15分钟,患者血糖恢复正常,第二天就能够下地行走。
胰腺手术是普外科中颇具挑战性的手术,手术中发现意外的几率也较其他手术高。但遇上再怎么危险、复杂的手术,他都能处变不惊、镇定自如地应付好。
赵玉沛的过人之处还在于:不但精于“术”,而且长于“思”。不管是在查房中,还是会诊中,针对疑难重症病人,赵玉沛往往能直逼问题的核心,准确地判断病情,并敢于创新疗法。“遇到棘手的问题,他往往不拘泥于任何书本上死的东西,而是能跳出书本,从经验和实际出发制定一套科学的治疗方案。”赵玉沛的弟子们说到这里,禁不住啧啧称叹。
胰腺癌患者手术后的一段时间内需要禁食,同时需要放胃管以起到减压作用。按医学常规,胃管都是从鼻孔插进去,经食管到达胃部。这无疑使病人感到十分痛苦,时间一长,患者的喉咙都会被磨破。根据自己多年的行医经验,赵玉沛想了个新办法??改良式胃造瘘,从小肠逆行插管到胃里,从而大大减轻了病人的痛苦。这一小小的改良术式,解决的却是病人的大问题。
还有位60多岁的病人,体检时发现肚里有个约13.3×8.7厘米大的淋巴管囊肿,按照传统的做法,这种情况就得开腹进行切除。但赵玉沛经过认真观察思考,认为可采用非手术的办法,即不开腹,直接采用腹壁穿刺的方法,把囊水给吸出来。照这样治疗后,病人的囊肿消失了,而且一直没有复发。
在北京协和医院做了25年的临床大夫,赵玉沛教授早已蜚声医界。多年来,他对胰腺癌、急慢性胰腺炎和胰腺内分泌肿瘤的诊治做了大量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形成了一套系统完整的诊治程序,使协和医院的胰腺外科工作一直居国内领先水平。
行政在其位谋其政
2003年的春天还没过去,SARS来袭,肆虐我国大江南北。北京协和医院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气氛骤然紧张。源源而来的病人,让医院所有的医务人员都绷紧了弦。时任基本外科主任的赵玉沛要处理的已不仅是本科室的事情,医院里里外外的许多事他都脱不开身,那些日子,他被大家称为“疑似院长”。
SARS过后,这位“疑似院长”正式担任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他管理方面的才能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作为分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他管辖着6个部门及9个院工作委员会。在其位,谋其政。一系列新的规章制度,在他的运筹下开始出台。
改革医院“药事会”是他上任副院长后的大手笔之一。
2005年,为治理商业贿赂,从医院的“药事会”下手,他把以前固定的25人扩大到180人。医院里的专家、教授几乎都纳入了“药事会”的成员,“药事会”权力得以分散。这妙招一出,让医药代表们犯难了??这么多的药事会成员,找谁“公关”呢?更绝的是,医院召开药品采购会的前两天,才从“药事会”的180个成员中摇专家号,抽签中的25名专家才有投票表决权。并且,如果专家在此之前自己申报了药品,他就没有资格再成为这25人中的一员了。作为药事会主任委员的赵院长若没有被摇中也只能列席会议,无权表决。这一办法的推行,有效堵住了药品招标采购中可能的商业贿赂漏洞。
为提高医疗质量,改善医院服务,赵玉沛也颇费了一番心血。在赵玉沛看来,协和80多年的办院历史中最可总结的经验,就是狠抓医疗质量。他说,病人的口碑是医院最好的广告。
由于“全国人民奔协和”看疑难杂病,协和门诊“挂号难、排队长”的现象比一般医院更为突出,这也成了一直困扰着医院管理部门的难题。为缓解这一难题,赵玉沛想出了一招:由他牵头成立门诊工作小组,以扩大空间为切入点,辅以激励政策,增加了出诊医师人数和每位医师的出诊量。从2004年实施这一举措到2005年3月份,北京协和医院的门诊量再创历史新高,最高日达7000人次。这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医院有限的空间更显拥挤。赵玉沛再次把相关科室聚集在一起,商定出一个办法,把原收费窗口在高峰期改为挂号窗口,使挂号“长队变短”,病人“挂号难”的问题较之以前缓解了许多。
赵玉沛很自豪地说,自己能干出一番成绩,是因为有两个团队:一是业务上的团队,即普外科的大夫们,他们一丝不苟地帮他打理着医疗、教学、科研上的很多工作。二是行政的团队,即各个处、室的行政人员,医院的很多行政工作包括一些医疗纠纷,他们都能及时处理好。这两个团队好比是赵玉沛的左臂右膀,使他既能专心于医疗工作,又能做好管理工作。
2007年12月5日卫生部党组任命赵玉沛为北京协和医院院长。2008年1月10日,他又兼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校长。踏上新的征程,肩负新的使命,赵玉沛感到自己的人生之旅更加“任重而道远”。
为师爱而不苟严而不厉
尽管业务、行政上的工作让赵玉沛忙得不亦乐乎,但对于带教学生他一点也不马虎。赵玉沛以自己的言传身教让他的弟子们懂得了真正的行医之道,也使宝贵的协和精神??“严谨、求真、勤奋、奉献”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因为忙,赵玉沛常在中午吃饭时间和学生们交流,进行科研指导。或者,趁着周末,把大家召集起来就临床或学术上的问题开展研讨。学生们写的论文,赵玉沛也都要亲自阅改,耐心指导。有时到外面开会,趁着休息时间,他就泡在房间里审改带来的学生论文,或者沉思一些问题。无怪乎学生们都一致认为,“赵院长唯一的爱好就是工作。”
作为赵氏的门下弟子,他们感受真切的还有导师的“爱而不苟,严而不厉”。
小吴是赵玉沛的在读博士,第一次在手术室当助手的经历,他至今记忆犹新。进了手术室,穿上了绿色的手术服,小吴既紧张又兴奋。可就在戴橡胶手套时,一慌神,竟把手套弄破了,本想好好表现一番的小吴一下窘得不知所措。在场的其他大夫、护士都视若无睹,没人理会这个初来乍到的年轻人。这时,赵玉沛走到他跟前,环视了一下严肃地说:“学生不会干的事,首先不是学生的问题,是老师的责任。”既而,赵玉沛亲自帮小吴重新戴好新的手套。这一句话,一个动作,让小吴感动莫名,也铭刻在心。
在学生们看来,赵玉沛对手术的追求近乎完美。一次给患有腹膜后肿瘤的小姑娘做手术,由于手术前还不能确定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陈大夫在开腹时切了近10厘米的口子,主刀大夫赵玉沛一看,有些不满意:“你口子开得有点大,可先开小点,之后需要的话再开大。我们做大夫的,宁可自己先辛苦些、麻烦点!”陈大夫承认,就事后的情形看自己的确口子开大了。当时的他认为,口子长一点、短一点,是无伤大雅的事,何况手术本身很成功。然而,赵玉沛这样提醒学生:年轻姑娘都有爱美之心,肯定不希望自己身上的伤疤太大,我们要尽量多为病人着想。
除了悉心培养自己带教的学生,对整个基本外科青年医生的培养他都很重视。2000年,时任基本外科主任的赵玉沛出于“为青年人提供畅所欲言的舞台和锻炼表达能力的机会”的目的,把该科年轻的博士、硕士、实习生,外加进修医生组织在一起,倡导成立了“青年医师沙龙”,让大家利用周末聚在一起,围绕事先定好的主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医院的专家教授或行政领导有时也会被请来对话。为了提高大家的外语水平,有时还规定用英语演讲讨论。每隔半个月就举办一次的“青年医师沙龙”活动,渐渐在医务圈中打开了知名度,成为北京协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作为北京协和医院普外科的灵魂人物,一拨拨的弟子在他的培养下成长为普外科的新生代,一批批年轻的大夫们在他的带领下走向成熟。
工作笃行而不倦
熟悉赵玉沛的人,都知道他是个工作很玩命的人。赵玉沛“笃行而不倦”的干劲让年轻大夫都自叹弗如。早上7点以前就到医院工作,到晚上七八点时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家,赵玉沛每天的工作时间基本在12小时以上,有时多达15个小时。赵玉沛一直秉持这样一个理念:“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好医生,就不能按8小时工作制来为自己的生活设限。”无论多忙,他坚持周一到周五下午的查房,尤其是他自己主刀的病人,不但术前看,术后也看。“去病房看一眼,自己放心,病人也安心。”赵玉沛说。
从年轻时候起,病房就成了他最愿去的地方。长此以往,赵玉沛练就了一双能洞察疾病的“火眼金睛”。弟子们表示:最喜欢跟赵院长查房,因为这能让他们学到很多东西,遇到一些病情比较复杂的病人,赵院长凭着自己敏锐的观察能力,往往几句话就能说到点子上,让人茅塞顿开。
从到协和以来,赵玉沛就一直很玩命地工作,安排的手术几乎台台不落。在手术战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赵玉沛已经惯于打“硬仗”、“恶仗”。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的手术,他常常在手术室里一呆就是一整天。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哪怕最后已累得筋疲力尽,他仍是一丝不苟坚持把最后的环节做到完美。
因为工作玩命,长年累月地长时间站立做手术,1995年,赵玉沛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症。左腿肌肉开始萎缩,做手术时,他只好“金鸡独立”,靠一条右腿支撑着。犯病最严重的时候,他不得不住院接受治疗。2005年,赵玉沛的老毛病又犯了。这一次,他右腿的肌肉开始萎缩,好在通过治疗、按摩,有所好转。身体的伤痛使他每次做手术都得绑着护腰上阵,从1995年到现在一直如此。
="window.open('https://file.fh21.com.cn/fhfile1/M00/4D/E6/o4YBAFjCadKAbBigAARdJ3RA--E475.png')" src="https://file.fh21.com.cn/fhfile1/M00/4D/E6/o4YBAFjCadKAbBigAARdJ3RA--E475.png"/>
人生执著进取至情至性
2007年,赵玉沛最为引人关注的荣誉,莫过于被授予“英格兰皇家外科学院荣誉院士”称号。面对荣誉,总是一脸淡定的赵玉沛从不忘“是协和给了我这一切!”
1982年进入协和做大夫以来,赵玉沛的人生就像驶入快车道的列车,一路奔波向前。“我在考大学之前,已经做了5年技术员。利用这段时间,我在生理学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也使自己的实干能力和口才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得知1977年恢复高考,在那批技术员中最爱学习的赵玉沛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我要上大学!在这种强烈愿望的驱使下,赵玉沛克服数理化底子薄、基础差的困难,在高考前的3个月,白天上班,晚上拼命学习。桌子上垒了半人高的书,硬是被他一本本地都啃掉了。就这样,赵玉沛顺利考上了白求恩医科大学,成为了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
1982年从白求恩大学毕业后,赵玉沛凭着大学时的优异表现成为了北京协和医院的实习医生。在这所久负盛名的全国一流医院,赵玉沛含英咀华,锐意进取。其间,他曾到美国留学,也面临着留在美国的诱惑,但他还是选择了回国。“当时,并没有多么崇高的想法,完全是出于一种朴素的感情:即不能让担保我出国的导师朱预院长受影响。还有就是在内心深处,我爱协和医院,爱医生这份事业。”
至今,赵玉沛仍念念不忘自己在协和初为大夫时的两位导师朱预和蔡力行。现在,两位老人年事已高,早已退休,但赵玉沛仍对他们敬重有加。平时,有重要活动时,赵玉沛不忘把两位老人请来。特别让两位老人感动的是,每年的生日,赵玉沛都会带着弟子们为二老庆祝。“赵院长自己可以不过生日,但一定要给自己的导师过生日。”这一点给他的学生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耳濡目染,赵玉沛的弟子们也秉承了这种尊师重教的习惯。年轻的博士生、硕士生有时也会给赵玉沛过生日,还肆无忌惮地往他脸上抹蛋糕。在这些学生眼里,赵玉沛完全没有领导的架子。他给予学生们的不仅是科研、工作上的指导,还有对其生活的关心。有些弟子已成家立业,他则连学生的孩子多大了,在哪儿上学等都一清二楚。
“感谢夫人们!”这是赵玉沛对自己的夫人和弟子的夫人们常说的一句话。逢年过节,赵玉沛会把弟子们以及他们的家人请到一块聚聚餐,每次,他总忘不了向在场的夫人们敬酒并献上这么一句意味深长的谢词。因为他知道,在他的带领下,自己的弟子们都忙于医院的工作,很少分担家里的事,夫人们是真正的“幕后英雄”。其实,赵玉沛是一个家庭观念特别重的人。他从来不以工作忙而忽视给家人以温暖。只要有时间,他就会尽量多陪陪家人。“工作再忙,妻子和女儿提出的要求,我一定会办好。当然,他们一般也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赵玉沛笑笑,那是一种不失为好丈夫和好父亲的感情流露。
记者:胰腺手术在外科手术中应该算得上很具挑战性,在您的手术生涯中,有没有经历过惊心动魄的时刻呢?
赵玉沛:胰腺癌,到目前为止仍然是全球的医学难题。因其生长部位深、体积小,不易被发现,一旦被查出来,也有一半的病例出现淋巴结转移,故被称为“癌中之王”。目前,手术切除肿瘤被认为是治疗胰腺癌的最有效方法。与其他手术不一样的是,胰腺癌患者术前情况就比较复杂。手术本身的难度也非同一般,很多脏器需要切除,再一个个接上,这是件非常复杂、细致的工作。尤其是胰腺的血管与器脏粘连得非常紧密,稍稍分不好,就容易在术中或术后出现大出血等意外情况。可以说,胰腺手术没有小手术。其中,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普外科最大的手术,也最具挑战性。从1935年到现在,几十年过去了,这一手术所涉及的很多难题很多仍然没有解决,仍有很多争论。
最近,我遇到一次比较危险的手术就是给一位70多岁的老人做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做到一半,病人的心脏突然不行了,出现室颤、房颤,手术被迫中止。这时,病人的肚子已经打开,一些器脏也都被切割下来,怎么办?只有先处理好病人的心脏问题。相关科室的大夫也都赶过来了。直到病人的心脏恢复正常,才得以接着做手术。从上午10点一直做到下午三四点,这个手术历时五六个小时,病人终于被挽救了过来,这充分体现了协和医院的综合优势。
记者:2007年上半年,您被授予“英格兰皇家外科学院荣誉院士”,作为全球首次获此殊荣的两位华人之一,这件事对您来说,或对中国而言,意义何在?
赵玉沛:中国普外科的队伍人才济济,比我优秀的名家也不少,之所以把这个荣誉给了我,主要是因为我是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的主委。这是对中国外科界的认可,我其实是代表中国的普外科同道接受这个荣誉的。
从初夏到深冬,一晃半年的时间倏忽而过,很多事情在悄然演进。2008年伊始,我终于“磨”得了赵玉沛教授的应允,可以在元月中旬推出他的报道。这个过程有些“好事多磨”。
刚从编辑手中接过这一人物选题时,我当时对赵玉沛教授并不了解。几番辗转,终于联系上赵教授。不过,因为工作繁忙,他只答应给我一个小时的采访时间。
借着赵玉沛教授不久前获“英格兰皇家外科荣誉院士”的话题,我开始切入采访。对于这一含金量很高的荣誉,他谦谦君子般的淡定言谈让人油然而生出一种感觉:已到“知天命”年纪的他看上去虽然年轻,但似乎已参透了庄子说的“至誉无誉”。
在采访结束时,我表示希望能有机会现场观摩赵教授手术,没想到这一要求得到了满足。于是,我生平第一次穿着绿色的手术服,在手术室里近距离地见证了赵教授做手术的完美过程,甚至还冒昧地要求摸了一下赵教授遮掩在手术服下绑着的护腰。随着对赵教授了解的增多,尤其是在访谈了赵教授的一些学生之后,我庆幸自己不仅收获了丰富的报道素材,而且也因此多了份人生感悟。(中国医学家)
长按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微信号【复禾健康】 求医更省时省心
上一篇 : 张缙:鹤发童心志不已 针灸技艺永传承
下一篇 : 周后元:中国要有自己研制的西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