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称为“慢粒”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治疗费用昂贵,患者面临沉重的经济负担。记者从近日举行的白血病科普活动上获悉,根据国家卫计委政策,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的治疗可获得新农合报销,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患者减轻经济负担。广州南方医院血液科孟凡义教授表示,在选用靶向药物治疗时,必须重视监测白血病细胞的残留水平。
孟凡义介绍,据今年国家卫生计生委通报的《2013年新农合进展情况及2014年工作重点》文件显示,2013年全国共有199万名患者获得新农合重大疾病保障补偿,包括慢性髓性白血病在内的22个病种的实际补偿比达到69%,大幅度减轻了参合患者的经济负担。
严峻现实:
“慢粒”十年生存率仅50%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发病初期,患者往往没有出现特异性的症状,一般表现为劳累、消瘦、反复低烧、不明原因地出汗等。很多患者是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医时发现白细胞数增高,因而被确诊。
据估计,慢性髓细胞白血病在中国发病率约为十万分之0.36,儿童及成年人均可发病。这种病更偏好成年人,发病年龄大多在45~55岁之间,该类型白血病约占成年白血病患者总数的15%~20%。慢性髓细胞白血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略高于女性,其比值为1.4~2.2:1。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的病因不明,可能与环境因素、放射线照射、病毒感染、化学药物及制剂的接触有关。”孟凡义指出,该病分为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后两期的患者多在数月内死亡。目前,传统化疗治疗“慢粒”效果不佳,同种异体干细胞移植可能是唯一治愈慢粒的疗法。总体来说,各期慢粒白血病的10年生存仅有50%。
靶向治疗第一年
应每三个月做次PCR检测
孟凡义表示,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治疗的首选药物是甲磺酸伊马替尼,通过靶向治疗慢粒的患者8年无进展生存期高达87%。但是,有部分患者达不到最佳疗效,甚至发生耐药,则应尽早换用二代酪氨酸抑制剂。
“慢粒治疗过程中的监测非常重要。过去对这方面的强调不够。”孟凡义指出,很多医生和患者在靶向治疗过程中,只关注血液学和遗传学的疗效,而忽视了监测白血病细胞的残留水平。目前国际医学界推崇的是国际标准化的分子学监测。接受靶向治疗第一年内的患者,都应该每3个月接受分子学监测一次,如此可及早发现治疗是否失败,使医生能够更早地做出治疗调整。
记者获悉,BCR-ABL融合基因被证实为慢粒的发病基础。分子学检测最常用的是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根据目前欧美的慢粒治疗指南,患者应每3个月做一次PCR检测,观察BCR-ABL的下降水平。在3个月时,BCR-ABL应该降低到10%以下,6个月降低到1%以下,12个月应该降低到0.1%,就是必须达到“分子学缓解”(MMR)。如果不达标,医生会综合评估考虑转换治疗,以确保达到最佳疗效。
“外周血的分子学检测更方便,不需要抽取骨髓,患者痛苦小。”孟凡义指出,患者应提高监测意识,遵照医嘱按时做PCR检查。通过规范化治疗和监测,有助于让病情处在较好的控制状态,如果发现耐药可以进行及时转换二代药物,从而获得更长的生存时间。
上一篇 : 进口医疗器械陷垄断:维修利润是销售三倍
下一篇 : 杭州911家医疗定点机构明年将实现互认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