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高是糖尿病吗?走出防治四大误区

发布于 2015/03/04 15:26

  糖尿病就是尿糖高或血糖高?没有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的“三多一少”典型症状就没有糖尿病?确诊糖尿病后,是不是就不能吃含糖、胆固醇食品?血糖降得越低越好……10月29日上午,广东药学院校长、广东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郭姣教授指出,糖尿病不仅是血糖或尿糖高,而且是一种渐进性、隐匿性、全身性疾病。如何科学、规范地对糖尿病进行综合防治?她提供了三个重要原则:早期预防与后期治疗同样重要,生活方式与药物治疗同样重要,自我管理与专业治疗同样重要。
四大误区
误区1 糖尿病就是尿糖高或者血糖高
  “糖尿病不仅是血糖或尿糖高,而且是一种渐进性、隐匿性、全身性疾病,需要进行科学、规范的综合防治。”郭姣解释说,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形成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多项代谢紊乱。它可引起人体多系统的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
  “糖尿病患者还常合并有高血脂、高血压。”据郭姣介绍,她带领的团队在2009年对316例高脂血症患者调查发现,高脂血症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其他疾病的占84.2%。2012年中国糖尿病学会的有关研究也表明:目前患者多几种代谢病并存,2型糖尿病患者伴发高血压、血脂异常中一种或两种的占72%。而一项对全国10家医院近10年、针对3469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的统计表明,糖尿病神经病变51.5%,高血压41.8%,肾脏并发症39.7%,视网膜并发症31.5%,冠心病25.1%,脑血管病17.3%。病情严重或应激时,患者甚至可发生急性严重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高血糖综合征。但遗憾的是,中国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高血脂患者血压、血脂和血糖水平同时达标的患者仅有5.6%,临床只有针对上述代谢病单一病种的防治指南。
误区2 没“三多一少”症状就没糖尿病
  “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只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其实许多2型糖尿病患者症状并不明显。”郭姣指出,糖尿病的诊断要根据血糖检测结果来定,符合以下条件即可确诊断:具有糖尿病症状,随机血糖水平≥11.1mmol/L;或加上空腹血糖水平≥7.0mmol/L;或加上口服糖耐量2小时血糖水平≥11.1mmol/L。
  “基于糖尿病为隐匿性、渐进性、全身性、多系统、终身性疾病,我们认为并主张,早期预防与后期治疗同样重要。”郭姣解释说,早期预防的目标,一是未病先防,对糖尿病前期或易患人群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等,达到防止或延缓糖尿病的发生;二是已病防变,对已确诊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的治疗,防止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她建议,具有下列任何一个及以上的糖尿病危险因素者均需要及早筛查:
  1.年龄≥40岁;
  2.具有糖调节受损史;
  3.超重(BMI ≥24kg/m2)或肥胖(BMI ≥28kg/m2)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4.静坐生活方式;
  5.一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
  6.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产史或妊娠糖尿病史的妇女;
  7.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
  8.血脂异常(HDL-C≤0.91mmol/L、TG ≥2.22mmol/L)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
  9.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10.有一过性类固醇糖尿病病史者;
  11.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
  12.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和/或抗抑郁症药物治疗的患者。
误区3 糖尿病患者血糖降得越低越好
  郭姣说,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影响机体对低血糖的反馈调节能力,增加了发生严重低血糖的风险。同时,低血糖也可能诱发或加重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形成恶性循环。严重时还可能引起脑中风,诱发心绞痛、心力衰竭及心肌梗死等,加剧原有的视网膜病变。新近又有研究表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会增加患痴呆症风险。
  造成糖尿病低血糖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类药物用量过大;未按时进食或进食过少;运动量过大,或是酒精摄入尤其是空腹饮酒等。“总之,血糖不是降得越低越好,而是应控制在合适范围内,并在降糖同时警惕低血糖的发生。”郭姣强调。血糖范围如何控制才合理?她建议一般以空腹血糖4.4~7.0mmol/L,非空腹血糖<10.0mmol/l为宜。对非糖尿病患者来说,低血糖症的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2.8mmol/l。而接受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只要血糖水平<3.9mmol/l就属低血糖范畴。
误区4不能吃含糖、胆固醇食品
  “糖供应了人体活动70%的能量,是脑唯一能量来源。”郭姣分析说,糖主要有单糖、双糖和多糖。单糖(葡萄糖、果糖等)在水果中含量丰富,甜度大,吸收快,食后能迅速进入血液,尽量少吃。双糖(蔗糖、麦芽糖等)食后也很快进入血液,也要少吃。多糖大多以淀粉、食物纤维形式存在于食物中,消化吸收缓,有利于保持血糖平稳,可适量吃。
  糖尿病患者该选择吃哪些蔬果?她一一列举并点评如下:
  ① 升糖指数低的蔬菜如黄瓜、西红柿、青菜、芹菜等;水果如柚子、猕猴桃、草莓等。
  ② 每百克糖含量在5克以下:西红柿、黄瓜、菜瓜等。又富含维生素,适合糖尿病人食用,可予推广。
  ③ 每百克含糖量在10克以下的有青梅、西瓜、甜瓜、橙、葡萄、桃、枇杷、菠萝、草莓等,糖尿病人可以选用。
  ④ 每百克含糖量在11~20克的水果有香蕉、石榴、柚、橘、苹果、梨、荔枝、芒果等,得小心选用;
  ⑤ 每百克含糖量超过20克的有枣,特别是干枣、蜜枣、柿饼、葡萄干、杏干、桂圆等,其含糖量甚高,应尽量少用。
  “有的患者觉得胆固醇也不能吃。胆固醇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合成性激素、皮质激素等的原料。”郭姣说,胆固醇主要来自人体自身的合成,食物中的胆固醇是次要补充,仅占20%,吸收率只有30%。每人每日从食物中摄取胆固醇200mg才可满足身体需要,大约相当于1个鸡蛋中的胆固醇含量或3~4个鸡蛋的胆固醇吸收量。她认为糖尿病早期的患者一天吃一个鸡蛋是没有问题的,到了中期隔天吃一个鸡蛋也问题不大。当然胆固醇不仅在鸡蛋里有,很多肉食中都有,要把这些因素也考虑进去综合控制。总之,长期低能量、低胆固醇摄入,会出现营养缺乏症或低血糖现象。此时人体活动所需的能量只能由脂肪分解来提供,可能会引起酮症酸中毒,甚至会危及生命。
糖尿病预防
生活方式干预六年 风险降四成
  “糖尿病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规范的药物治疗很重要,生活方式干预同样重要。” 郭姣援引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指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因,其中生活方式占50%~55%,环境因素占20%~25%,遗传因素15%~20%,医疗生活占10%~15%。中国糖尿病学会研究显示,采用生活方式干预6年可使未来14年的2型糖尿病累计发生风险下降43%。
饮食:别把食品当药品吃
  糖尿病防治策略讲究“管住嘴”,“怎么吃”的问题最为糖友所关心。郭姣指出,中医认为淮山可以“健脾祛湿”,但如果天天吃,则过犹不及。她强调,不能把药品当食品吃,也不能把食品当药品吃。
  她指出,糖友总的饮食原则是合理配餐、少量多餐、高纤维饮食、清淡饮食、戒烟限酒、控制总热量。饮食要因时制宜,吃当季蔬菜水果。例如秋天吃梨,可润燥,时令蔬菜水果可帮助我们实现阴阳平衡。
  糖友吃饭要计算好热能。在成人休息状态下,全天从膳食中摄取的热能,每千克体重需要25~30千卡热量,其中碳水化合物占50%~60%,约165克蛋白质10%~20%,约60克脂肪20%~25%,约33克。在进食时间上,应尽量固定,与药物时间配合好。
睡眠:22:00~2:00要睡好
  有些糖友睡得不太好。郭姣指出,睡眠不是“睡得越深越久越好”。有些人睡觉打呼噜,有可能与上呼吸道异物或血脂高有关。睡眠时间不足,会增加肥胖发生的风险,时间过长则会使糖尿病风险增加3倍。由于人体生长激素分泌的高峰是在晚上10时到凌晨2时之间,且在睡眠中合成,因此,糖友一定要争取晚上10时到凌晨2时之间要睡得好。
运动:最好选择中等强度
  糖尿病防治口诀提倡“迈开腿”。郭姣提醒,糖友运动时不要空腹进行,避免发生低血糖反应。同时,最好选择中等强度的运动,如慢跑、骑自行车等。运动时要注意保护双脚,经常检查有无损伤,预防糖尿病足的出现。运动中的心率保持在最大心率的50%~70%为宜,最大心率为(男性)205—年龄;(女性)220—年龄。
糖尿病治疗
自我管理有助于控制血糖
  经常有糖友问:“血糖达标就不用吃那么多了吧?” 还有一些糖友会自行停药,或者看病友吃什么降糖药效果好,就跟风去买。郭教授指出,这是错误的。糖尿病病机复杂,药效影响因素众多,和个体年龄、性别、体重、并发症等情况有关。自行减量、停药或模仿其他糖尿病患者用药会造成高血糖卷土重来,导致病情恶化。
  有时候,血糖达标,但是体内的代谢情况尚未改善,自觉症状消失,并不意味着痊愈。她强调,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化治疗,切勿自行减量或停药。
  糖尿病治疗应该从确诊时立即开始。当无法达到目标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时,其他药物必须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
  郭教授提醒,糖尿病治疗强调病人“自我管理”。糖尿病作为一种终身性疾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也是病情控制能否成功的关键。
  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糖尿病患者通过加强自我行为的管理能够提高其遵医行为约10%,从而能够使得患者糖化血红蛋白降低约0.1%。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结果显示,经过6个月的糖尿病教育,干预组血糖明显下降,且糖化血红蛋白下降较对照组多0.32%。
  要实现自我管理,糖友要科学、正确认识糖尿病,选对医生,遵循医嘱,找到再好的医生,不遵医嘱是不行的。
  糖友的近期目标是消除症状和防止出现急性代谢并发症,远期目标是预防慢性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
  “希望每一名糖友都能做到每天保持7~8小时的睡眠、有规律的早餐、少食多餐、不吸烟、不饮或饮少量低度酒,控制体重,规律锻炼和因人而异的运动量,每年至少体检一次。”她援引美国加州大学公共健康系布莱斯诺博士的观点,指超过55岁的人,如果能按上述6~7种生活习惯生活,“将比仅仅遵循3种或更少者长寿7~10年”。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