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拿秋乏不当回事!可能已患上大病

发布于 2017/10/19 09:55

秋高气爽的季节里,依然有人整日哈欠连天,昏昏欲睡,不想走也不想动,只求找个“葛优同款”沙发,然后往上一趴。民间将这种状态称作“秋乏”,很多人认为秋天的疲倦劳累与季节有关,不用管不用治,秋天一过,便可自愈,其实老是太累或是疾病的征兆,绝不是危言耸听!

“秋乏”是中医词汇,现代医学没有“春困”、“秋乏”等概念,而是将换季时人体所出现的种种不适(比如情绪起伏、容易疲乏等)看作是机体适应气候变化的正常反应。这些不适往往轻微且短暂,不会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而长期极度疲倦,则可能是疾病征兆。

事实上,由于身体免疫系统和致病因素艰苦斗争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因此绝大多数疾病都可出现精神萎靡和疲惫虚弱症状,以下5种疾病最为典型:

甲状腺功能减退:精力明显下降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医学博士Anne Cappola称,甲状腺功能减退与疲劳的关系最为密切。甲状腺位于颈部甲状软骨下方,属于内分泌器官,负责调控人体使用能量的速度、新陈代谢和免疫功能。

所以能量缺乏、精力下降通常是甲状腺功能减退最先出现也是最主要症状,其他表现还包括体重增加、便秘、皮肤干燥和莫名持续寒冷。

肾上腺功能不全:疲劳、轻微头晕

Cappola表示,肾上腺功能不全虽然没有“甲减”常见,但也是当患者主诉过度疲劳时,医生优先考虑的疾病。

她进一步解释道,肾上腺功能不全的患者往往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进而出现头晕、体重减轻、腹痛、腹泻和皮肤色素沉着(身上莫名青一块紫一块)等症状。

慢性疲劳综合征:无法正常工作生活

疲劳就疲劳,咋还是综合征呢?没错,美国医学研究院已经将长时间(连续6个月以上)强烈疲劳感觉或其他身体不适(包括发烧、头痛、喉咙痛、食欲不振、睡眠障碍、肌肉关节痛等)定义为“慢性疲劳综合征”。


致病因素尚不清楚,目前医学界认为该病可能是由病毒感染、免疫功能障碍、神经系统紊乱、精神疾病等多因素造成的结果。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疲倦程度和相关症状通常比较严重,患病后往往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在美国,约25%的患者甚至卧床不起,这可能与病毒感染引起的炎性反应有关。

贫血:面色苍白

贫血是血液中血红蛋白水平低于正常值下限的一种临床症状。美国克里夫兰医院的预防医学专家Roxanne Sukol指出,根据发病原因的不同,贫血可分为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等。不同类型贫血症状也颇为相似,即极度疲倦、面色苍白、头痛头晕和指甲易折断。

糖尿病:“三多一少”+极度疲劳

除了“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之外,疲倦也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症状。Sukol认为,这可能与患者血糖容易波动,机体为了“维稳”而耗能过度有关。

“秋乏”困恼怎么办?

对抗“秋困”小妙招。

触觉刺激,乏力疲惫时,可用具有芳香气味的牙膏刷牙漱口,并用冷水洗脸,提高机体神经系统的兴奋度,从而达到消解“秋乏”的目的。心理对抗,工作时,稍有困意可立刻起身伸展一下腰身,用积极参加活动和锻炼来克服困倦。

午休别超过半个小时。

适当午睡确实具有保护大脑、放松心情、减轻压力的作用,但午睡时间的长短大有讲究。午睡有利于补充体力,确实能提“精气神”。但午睡时间太长并不好。谭子虎说,午睡时间若超过30分钟,身体就会进入深睡期,45分钟左右醒来由于未能完成整个睡眠周期,会导致头疼及其他不适症状。健康的午睡以15至30分钟最恰当,如超过30分钟,建议将其延长到1至1.5个小时,这样能完成整个睡眠周期。


睡眠充足保质量,保证充足的睡眠。

睡眠不仅能恢复脏腑功能,还是提高脏腑机能的一个重要手段。充足、高质量的睡眠是保证机体脏腑功能从夏季的消耗中迅速复原的重要因素,注意多休息,不要熬夜,尽量争取在晚上10点左右入睡;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以保证白天的工作和学习效率。特别是中午适当午休,有利于化解困顿情绪。睡眠不好的人,可以试一试中药茶饮,比如:酸枣仁等。

饮食甘、淡多汁液。

通过饮食迅速补充机体在夏季消耗的气血、津液。首先多补水,可以喝绿茶、梨汁等生津止渴的液体,补充津液;其次多吃些清淡可口、富含维生素、易于消化的食物,比如百合、山药、扁豆粥、杏仁糊、银耳羹等减轻脾胃负担,使脾胃功能迅速恢复。

户外活动要加强。

积极锻炼,多到户外活动。秋高气爽,到户外进行跑步、打拳、舞剑、做健身操、爬山或去公园散步等,可以迅速使机体消除“秋乏”的感觉。尤其是舒展肢体的活动还能促进脾胃功能恢复。要注意的是不宜进行高强度和剧烈运动,锻炼时应以微汗为适,切忌大汗伤及津液。对于经常待在室内的办公室一族,可利用办公间隙到室外散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提高身体兴奋性。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