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的特点
发布于 2025/01/09 08:50
发布于 2025/01/09 08:50
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是一种由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引起的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表现为骨密度下降和骨折风险增加。其特点是骨量丢失速度快,骨折风险高,且常伴随其他代谢异常。
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的发生机制复杂,主要与糖皮质激素对骨代谢的多重影响有关。糖皮质激素会抑制成骨细胞的活性,减少骨形成,同时促进破骨细胞的活性,增加骨吸收,导致骨量快速丢失。糖皮质激素还会影响钙的吸收和代谢,抑制肠道对钙的吸收,增加尿钙排泄,进一步加剧骨量减少。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绝经后女性以及有骨质疏松家族史的人群,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的典型症状包括腰背痛、身高变矮、驼背以及轻微外伤后骨折,常见骨折部位为脊椎、髋部和腕部。
预防和治疗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需要综合管理。药物治疗方面,双膦酸盐类药物如阿仑膦酸钠、利塞膦酸钠是首选,可有效抑制骨吸收,增加骨密度。特立帕肽一种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可促进骨形成,适用于高风险患者。钙剂和维生素D的补充也是基础治疗,建议每日摄入钙1200-1500毫克,维生素D800-1000国际单位。生活方式干预同样重要,建议患者进行适量的负重运动如步行、慢跑和抗阻训练如举哑铃,以增强骨骼强度。饮食上应多摄入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如牛奶、鱼类和绿叶蔬菜,同时避免高盐、高糖饮食。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应定期监测骨密度,建议每6-12个月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如果出现腰背痛或骨折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患者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应尽量选择最低有效剂量,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以减少骨质疏松的风险。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