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亭”比广场舞更值得推广
发布于 2018/01/04 14:00 生命时报
发布于 2018/01/04 14:00 生命时报
受访专家: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与健康促进教研室讲师 贾英男
近来,中国多个城市涌现“朗读亭”,在一个类似“迷你KTV”的亭子里,人人可当朗读者,只要手机扫码付款,便可从古今名篇中选择、录制、朗读,并下载分享。
朗读亭的出现,最早源于2017年2月综艺节目《朗读者》的火爆。这档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邀请各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嘉宾,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并倾情演绎,一段段人生自述打动了不少观众,被形容为综艺界一股清流。
伴随《朗读者》的火热播出,“朗读亭”应运而生。它的火爆,除了《朗读者》节目带来的关注度外,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它满足了人们的文化追求和情感表达需要。无论是经典的著作,还是优美的诗词,其背后都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尽管朗读者的年纪、身份、经历都不尽相同,但心底最真实的感情是一样的。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每个人都在努力生活,却难得有机会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相对于娱乐性更强的广场舞、相声等文体活动而言,朗读亭的出现为大众搭建了一个倾诉的平台,让大家有机会在这个小小的亭子里,远离其他所有的嘈杂,面对自己,沉淀下来,回忆美好之往昔,把内心深处最想说的话语,或朗读或诵出,独自说给那个可能距离很远但又藏在心里的人。
近年来,除了娱乐性较强的综艺节目受到追捧之外,类似《朗读者》《中国成语大会》等文化类节目也广受欢迎。虽然大多数人对朗读的概念可能还停留在儿时,抑或是学生时代,但这类节目的出现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国民的文化需求,让很多经典文著重新传递爱和希望。
作为新生事物,不少人质疑,朗读亭的出现只是一时新鲜?笔者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朗读亭短期的火爆最终会归于平稳。而决定其长远走势的核心是能否满足民众的需求。从现有模式来看,无论是文艺环境,还是私密空间,无论是文化传承,还是情感表达,朗读亭都有其优势的一面,相信在未来的文化产业发展中,也终将有一席之地。
纵观古今,文化的传承都需要载体,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文字和语言。小小的朗读亭背后,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如何将朗读、阅读的传统习惯更好的传播和传承下来。这个问题不仅仅关系着传统习惯,更关系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新时代背景下,相关部门应从不同群体的实际需求出发,探索更多具有实效性的机制。比如,将朗读课程纳入高校通识教育体系;创新更多有吸引力的形式;搭建更多有影响力的文化展示平台;拓展图书馆等文化阵地的功能等。我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朗读将作为文化载体和艺术渠道,成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休闲方式。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独家授权的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或改写。
上一篇 : 手机更新换代快 国外换机频率低
下一篇 : 中医诊所不能用西医 做法不妥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