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用药危害大 可致急性肾衰

发布于 2018/01/10 14:24 生命时报

受访专家: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肾内科副主任医师 王艳丽


衰弱、恶心、瘙痒、昏迷……有这些症状,可能是患了急性肾衰竭。急性肾衰竭是指肾小球滤过率突然或持续下降,引起氮质废物体内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从而导致各系统并发症的临床综合征。急性肾衰竭严重损伤肾脏,需要多加重视和防范,认识其病因是第一步。

三大病因致肾衰

急性肾衰竭的病因多种多样,可分为肾前性、肾实性和肾后性3类。肾前性急性肾衰竭是指由各种肾前性因素引起血管内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肾血流量急剧减少,肾血管强烈收缩,肾皮质血流灌注不足,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原因有:低血容量,消化道液丢失,如呕吐、腹泻导致脱水;大失血;严重的烧伤、外伤等导致体液丢失;心血管疾病;肾血管阻塞;肾血管动力学自身调节紊乱。

肾后性急性肾衰竭的病因主要是急性尿路梗阻。只有尿路通畅才能保证泌尿系统的正常功能。急性尿路梗阻使梗阻上方压力增高,影响尿液的分泌与排泄,甚至发生肾盂积水,肾实质受压导致肾功能急剧下降而引起肾衰。肾实性急性肾衰竭是指肾实质损伤,常见的是肾缺血或肾毒性物质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也包括肾小球疾病、肾血管病和间质病变所伴有的肾功能急剧下降。

生活中的五个“元凶”

以上病因看起来都非常严重,似乎离我们很远,但很多致病因素就潜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以下5个“元凶”不得不防。

服药不当。许多药不能多吃、常吃,否则会对肾脏造成巨大负担,甚至导致肾损伤和肾衰。第一类是抗生素,毒性最大的当属氨基糖甙类,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有直接的肾毒性。其次是β-内酰胺类,如头孢和青霉素类药物。还有磺胺类药,易在肾小管中析出结晶,引起血尿、尿痛、尿闭等症状。服用磺胺类药物时,须加服碳酸氢盐或柠檬酸盐使尿液碱化,同时大量饮水增加尿量,老人和肾功能不良者要慎用。

第二类是解热镇痛药,属于非处方用药,一般在药店都能买到。不少人头痛、关节痛,或患风湿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颈椎病,就随意到药店购买服用。小剂量、短时间、没有肾脏病的人吃了镇痛药问题不大,但本身肾功能不好的人,服用后会对肾脏有很大损害。

第三类是造影剂,以CT增强、冠脉造影为主,造影剂肾病日益常见。本身肾功能不好的人是高危人群,一定要注意评估是否适合造影、用什么样的造影剂,尽量避免连续造影或者大剂量的造影。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普通人群使用非常安全的药物或药物剂量在安全范围内,应用到儿童和老年人身上时也可能损伤肾脏。所以,老人、儿童生病时应在医生指导下,尽量选择毒性小的药物;一定要遵医嘱,不要盲目加大剂量或延长用药时间。如果出现副作用或是肾脏损伤,一定要立即停药并就医。

滥用美白化妆品。市面上化妆品的成分通常比较复杂,为了达到快速美白、快速祛斑的效果,商家会在化妆品里添加铅、汞等有毒物质。这些有害物一旦经人体吸入、吸收,沉积在肾脏,就无法被排出体外,积累在肾脏造成损伤。肾小球、肾小管一旦被破坏,就难以恢复如初。

过度运动。运动虽好,不能“用力过猛”。尤其是在高温天气下剧烈运动,挥汗如雨会导致肾脏严重缺血,不能维持体液电解质平衡和排泄代谢产物,而引起高血钾、代谢性酸中毒及尿毒症综合征。

误服鱼胆。很多人有嘴里起泡、脸上起疙瘩等上火症状,听说鱼胆能清火明目,就去买草鱼,取鱼胆吞下。这么做直接导致上吐下泻、胸闷心慌、尿量减少、肝脏肾脏各项指标严重超标、体内电解质紊乱、严重酸中毒,通常都会被确诊为急性肾衰竭。从中医的角度来说,鱼胆确实有清热解毒、清肝明目的作用,但要经过适当的处理和谨慎服用。若食用不当,鱼胆犹如砒霜,其胆汁毒素氢氰酸会引起中毒、急性肾损伤和肾衰。

老糖友。人的肾脏功能在40岁之后就逐渐减退,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肾脏每天都在经受损害,且糖尿病病人抵抗力低下容易出现泌尿系统感染,在这几个原因的合力下,老年糖友极易发生急性肾衰竭。

积极治疗,加强护理

急性肾衰竭首先要纠正可逆的病因。对于各种严重外伤、心力衰竭、急性失血等都应进行相应的治疗,包括扩容、纠正血容量不足等。其次,要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严格计算患者24小时液体出入量,补液时遵循“量入为出”的原则。

再次,一旦出现感染迹象,应积极使用有效抗生素治疗。另外,血液净化在急性肾衰竭的救治中起到关键作用,对纠正氮质血症、心力衰竭、严重酸中毒及脑病等症状均有较好的效果

。日常护理对急性肾衰患者的恢复有重要作用。处于恢复期的病人要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安静,减轻肾脏负担;下肢水肿的患者要抬高下肢;对于有意识障碍的患者,应加床护栏;昏迷者应按昏迷病人进行常规护理;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加强口腔护理;对卧床及身体虚弱病人,应定时翻身,防止压疮和肺部感染;当尿量增加、病情好转时,患者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感觉劳累为度。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独家授权的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或改写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