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害怕湿冷热 注意温度调节
发布于 2018/01/26 13:53 生命时报
发布于 2018/01/26 13:53 生命时报
受访专家:武汉市中心医院 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 陈娟
近来气温骤降,各大医院的心血管病房都挤满了人。高温、寒冷或极端湿度会对人体产生负面影响,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尤其是对那些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夏季的高温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高温导致人体水分大量丢失,如不及时补充水分,会使血液黏稠度增高,诱发脑梗、心梗等疾病的发生。
高温对老年人群危害尤其大,可使其全身机能衰退,降低身体对出汗等水分缺失和气温变化的敏感性,引发心血管意外。比热更可怕的是冷,冬季的寒冷天气,更易促成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寒冷刺激血管收缩,使血流阻力加大、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流速减缓,容易形成血栓,造成血管堵塞或诱发心绞痛、心梗、脑梗等疾病。同时,在寒冷刺激下体内的儿茶酚胺等激素分泌也会增加,引起血管痉挛、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而形成血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气温骤降造成的人体血管收缩还会导致血压突然升高,原来硬化脆弱的小动脉承受不了强大的内压,引起血管破裂,发生脑出血。
因此,寒冷的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季节,其复发概率比其他季节要高出2~3倍。湿度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一直被人忽视。湿度过低会导致人体发生脱水;过高则会降低人体的代谢效率。出汗是身体在热应激下维持正常体温、保障机体功能正常运行的主要方式,但过湿的环境会减少出汗,干扰正常体温的保持,对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可能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如形成致命的血栓等。总体来说,气温的骤然变化(极热或极冷)都会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发作、主动脉夹层等,甚至猝死。对于部分高血压患者,在冬夏两季,血压可能会出现大幅波动,增加相关并发症风险。对于身处极端温度或者极度潮湿环境的人群来说,需要格外留意如下几方面:在高温环境要注意降温、及时补充水分、避免外出暴露在太阳下和剧烈运动;
在极度寒冷天气要注意保暖、减少户外运动、多喝热水、预防感冒;在潮湿环境中则要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更应当加强防范,如有胸闷、胸痛、喘气、呼吸困难、不能平卧,或者头昏、站立不稳、晕倒等症状,应尽快前往医院就诊。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独家授权的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或改写。
上一篇 : 中药是如何治疗腰间盘突出的?
下一篇 : 年轻人突然猝死的三大原因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