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莉病人和科研都不放弃

发布于 2018/01/30 15:23 生命时报

受访专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北京大学肾脏疾病研究所副所长 杨莉

长发披肩、语气温和、总是面带笑容,第一次见到杨莉的人,很容易被她温和内敛的东方知性气质吸引。但实际上,这位看似柔弱的女子在医学科研领域有着斐然的成绩。杨莉所在的北大医院肾脏病专业已经连续七年在全国排名第一,她个人也作为国际急性肾损伤专家共识组里唯一一名中国成员,在国际上代表国家发出中国的学术声音。

1996年,杨莉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师从“中国肾脏病之母”王海燕老师。她从事急性肾损伤(AKI)发病机制及临床防治研究已有21年,至今仍对15年前一名产后尿毒症的患者印象深刻,“她只有28岁,多器官衰竭,口鼻中涌出带血的粉红色泡沫痰、无法呼吸。家人做了最坏的准备。”但杨莉不愿轻易言弃,“生命的价值是不能估价和衡量的,我真的非常想把她的命抢回来。”患者病情瞬息变化,在抢救和治疗的3个月时间里,杨莉每天守着病人到深夜,陪着她、鼓励她。一天清晨,杨莉看见病人孱弱地靠在床头吸着氧气,用颤抖不停的手极其缓慢地绣着一副十字绣,杨莉说:“那一刻,我感到了生命的力量。”

3个月后,病人竟然真的从死亡边缘被拉回来了。“当医生的成就感很大,这名病人出院当天把完成的十字绣送给了我,那一刻我热泪盈眶。”杨莉回忆说。

如果说病人是她工作的动力,那科研就是她的挚爱。聊起专业,杨莉侃侃而谈:“在中国,每年至少有300万例急性肾损伤患者。这种疾病患病率、病死率都很高,存活的病人中约有一半会进展为慢性肾脏病,然而临床漏误诊率却高达78%。”

过去几年,杨莉组织完成中国急性肾损伤流行病学调查,首次揭示了中国急性肾损伤的严重疾病负担和严峻的现状,为全面改进我国急性肾损伤的临床诊疗以及相关医疗政策的调整提供了重要依据。

她带领团队,创建了我国首个急性肾损伤自动化预警系统,在临床试运行中,可以降低60%~70%的漏误诊率。

她建立的药物性肾损伤标准化诊疗路径,使急性药物过敏性肾损伤的鉴别诊断率提高了20%~30%。

对科研事业和每一位患者,杨莉都全情投入。而作为一名女性和母亲,她还要尽力挤出时间去陪伴孩子。杨莉至今记得一次哄儿子睡觉,因为工作实在太累,故事讲着讲着就串到给医学生讲病房记录去了,“背了一大堆病房记录后,儿子还没睡,我先睡着了。”

也许是受到家人耳濡目染的影响,如今杨莉12岁的儿子,对生物学显示出了非常的天分和兴趣,也常常以“有一个能治病救人的医生妈妈”而骄傲。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独家授权的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或改写。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