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我国被确认为肿瘤的患者约有530多万人,其中,每年死亡的肿瘤患者有200多万人,这相当于一个中等地级市的人口。也就是说,一年时间,一个城市的人都没有了。”提到这些数字,李兆申院士十分忧虑。
而“食道癌、胃癌、结直肠癌三大恶性肿瘤占所有肿瘤病例50%。仅胃癌就造成了每年50万人死亡。我国消化道癌患者中近85%的人在确诊时属于中晚期,不管采取何种治疗手段,五年生存率仅有36%,不仅给病人带来极大痛苦、家人感情煎熬,也使家庭和国家承受沉重的经济负担。”
李兆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主任
狙击消化道癌,当务之急就是要提高早癌的发现率。而面对当前遇到的“不愿意查、不知道要查、在哪里查”三个最普遍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李兆申院士给出了三个对策。
不愿意查?
要算好防癌这笔账
“当一个患者已经到肿瘤晚期了,治疗的希望很渺茫,费用一定会比早期肿瘤高很多,而五年生存率很低。我们需要把这个治疗的节点往前移。”李兆申院士说。仅以胃癌为例,如果我国胃早癌发现率提高到日本、韩国的平均水平,保守估计,全国居民家庭每年能少支出150亿,国家每年能节省至少300亿元。肿瘤筛查其实是一个小投入、大回报的稳健投资。
在日本和韩国,早期肿瘤诊断率可以达到70%以上,我们只有15%。虽然同在东亚地区,大家的生活习惯相对来说比较接近,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肿瘤筛查做得好。在日本,40岁以上的人每两年就要做一次胃镜筛查。“这其实是笔‘划算’的投入,一个早期癌症的治疗费用大概是2万~3万,不需要开刀,不需要化疗,不需要放疗,不需要其他的干扰素辅助治疗,就可以了。但如果是晚期癌症,动辄就是几十万的开销。我们要帮患者算清楚这笔账。”李兆申院士说。
不知道要查?绝对不能有症状了再查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有肠癌风险的患者,我建议他做个肠镜检查,他说做肠镜太难受了,坚决不做。我提出,医院派个车接他去免费做这个检查,做完了之后还提供免费的早餐,可是他都一口拒绝。”
李兆申院士说,“你根本想不到我最后用了什么方法,才让这位患者去做了检查。我是给了他50块钱,他才去做了肠镜检查。当时,我的心里其实很难过。”
人们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总是要等到有症状了,才想起来去医院检查看看。然而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在早期往往没有任何感觉,等到症状出现了,可能就已经是晚期了。“在这个环节,我们需要医院把工作重点从治病转移到防病”。李兆申院士说,“大专家、名专家一定要下功夫做好科普,一个不关心科普的医生,一定不是个好医生!”
以前患者们接收信息的渠道很少,现在不一样,鱼龙混杂的健康资讯太多。如果在这样的背景下,大专家、名专家们还不发声,患者们很容易就被一些虚假信息骗了去。
李兆申院士呼吁,“建立专家、媒体、制度三位一体的权威消化道肿瘤科普体系,让‘发现一例早癌,挽救一条生命,拯救一个家庭’的观念普及到全国各地。”
在哪里查?给科技创新药械开绿色通道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一个消化道癌的筛查方案。筛查一定不能靠大医院,太多患者过不来,一定要从社区到大医院建立紧密型的医联体,通过更多更广的触角来完成筛查工作”。李兆申院士说。
李兆申院士感慨,“以前,消化内镜主要被美国、日本的品牌垄断。而现在,我们国家自主研发的内镜至少可以达到与他们并跑的程度了。然而,目前昂贵的国外内镜器械仍然占据着国内90%以上的市场。民族企业发展得太困难了。”
因此他建议:“要对我国原创性的科技创新型产品出台‘绿色通道’政策,单一来源产品国家统一认定、统一招标。对于医疗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监管机构应制定新的评审和应用的标准,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促进其尽快投入市场,为百姓服务。同时,我国领先的原创性重大突破产业项目,应享受国民待遇。目前,胶囊机器人已经在上海纳入了医保范围,在半年的时间内,已经有4688人接受了胶囊胃镜检查。如果能与传统电子胃镜检查一样,胶囊机器人也在全国多地纳入医保,相信胃癌的早诊率会显著提升。”
今年,全国政协委员李兆申院士的提案要点:
1. 建立专家、媒体、制度三位一体的权威消化道肿瘤科普体系,建立消化道肿瘤专家科普委员会。
2. 对我国原创性的科技创新型产品出台“绿色通道”政策,单一来源产品国家统一认定、统一招标。
3. 加速政策法规更新迭代的周期,使之与技术的发展相匹配。对于医疗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监管机构应制定新的评审和应用的标准,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促进其尽快投入市场,为百姓服务。
4. 我国领先原创性重大突破产业项目,应享受国民待遇。对于我国在癌症等重大疾病防治中实现重大突破的项目,应列入国家医保目录。
上一篇 : 养老医疗改革或迎新突破 社保待遇再涨
下一篇 : 医生透露手术费用高昂内情:其实贵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