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访谈:让每个病房都有阳光

发布于 2018/04/16 13:32 生命时报

受访专家: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院长 陈仲强

陈仲强,1958年出生,北京市人,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院长兼骨科部主任及脊柱外科主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大外科主任、骨科教授,曾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

从学科带头人到院长,从管理公立医院到掌舵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每经过一段时间,陈仲强都要面临不小的改变。两会期间,我们在小组会议的间隙,采访到了他。

《生命时报》:您的提案和医联体、分级诊疗相关,在您看来,分级诊疗现在存在哪些问题?

陈仲强:一方面是慢性病治疗,老百姓在综合医院看完病,后续的管理应该在社区。但在转诊体系上并未体现出来,患者在综合医院看完后,信息没有返回社区。另一方面是复杂疾病的治疗,在综合医院做完手术后,患者需要一个调养过程。留在大医院,是对医院资源的浪费,但在家调理又很困难……所以,我们缺少合适的二级或者一级单位,来发挥康复护养的功能。

《生命时报》:现在,从基层往大医院转通道还算畅通,但从大医院转回社区则很难,您对此怎么看?

陈仲强:大医院条件好、专家水平高,病人不愿意往下转;二级或一级医院想接,病人不下来。这是制度安排上存在的问题。谁来做、谁来接?是社会资本来做,还是政府统筹?我认为,对于这些,政府有想法、有思路,但实施起来肯定会有一个过程。如果有相应政策支持,社会资本肯定会加入,转诊制度会越来越完善。

《生命时报》:2015年初,您接手了刚刚起步的北大国际医院,对于一家新生的医院来说,打造品牌非常重要,咱们医院是如何做的?

陈仲强:一是重视先进医疗设备建设,二是注重患者服务。为了让患者免去不必要的院内外奔波,我们提出“一站式全程辅助医疗”的服务模式,力求让患者在主要诊区,就能一次性完成预约挂号、取号、就诊、缴费、取药、检查、取结果等多个环节。而不是进院后像进了迷宫一样,进行完这一步不知道下一步往哪儿走。再比如,从天花板、墙面到地板无所不在的导视系统,会提醒患者所处的位置。住院楼呈南向弧线形,无论春夏秋冬,每一个病房都有阳光。

《生命时报》:对医院来说,优秀人才非常重要,北大国际有什么吸引人才的措施?

陈仲强:医院本身就有一个品牌优势。我们依靠北大医学部的教学资源,还集合了北大系统的优质医疗资源。以骨科为例,我们招聘4名医生,有200多人报名,其中有几十人来自北大医学部的八年制毕业生。另一个角度来看,北大国际医院的定位是一个高端的医疗平台,以疑难重症作为治疗任务,正是这样的发展宗旨,给了很多优秀人才加入的热情与信心。当然,我们也会给这些人才优厚的薪酬待遇,并提供员工宿舍等。总的来说,好的品牌和就业前景、优秀的专家团队、有保障的收入等,都是吸引人才的关键。

《生命时报》:北大国际医院是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医院在科技办院方面是否有具体的应用?

陈仲强:能有效提高肿瘤切除率的“术中磁共振技术”我们已经在应用,这在其他公立医院并不常见;还有先进的数字化杂交手术室,对于开展心脏外科、复杂的血管畸形手术,都能提供非常好的支持。此外,我们还建立了机器人手术室、内镜手术室,推动精准医疗等,这些都是科技办院的体现。

《生命时报》:您认为科技在医疗中会发挥多大作用?人工智能有没有可能在某些方面取代医生?

陈仲强:我非常看好人工智能,它能够提高诊断水平和医疗效率。目前,大家还处于尝试和逐步成熟的阶段。医院也在应用和探索中,比如影像诊断体系应用、远程医疗应用、放疗的智能平台等等。不能说会代替医生,但至少能更好地辅助专家进行诊疗。

《生命时报》:3D打印技术在骨科领域很火,它是否会改变骨科领域的发展?是否会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陈仲强:3D打印技术进入国内不到十年,在各大领域已经有普遍应用,在骨科领域的应用更多一点。相对大批量生产的传统耗材而言,3D打印技术的成本并不低。但它能解决复杂结构、异形结构,可以给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解决了过去我们做不到的事情,如果它的成本和性能得到优化,比如,打印出的东西不仅外形类似,还有生物的活性,能自动成骨、促进愈合等,这项技术的应用空间将不可估量。因此,我们必须要关注3D打印在骨科领域的应用。

《生命时报》:在骨科领域工作这么多年,您觉得现在最常见的骨病是什么?有没有要提醒读者注意的?

陈仲强:现在,老百姓最常见的骨病有两种。一个是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比如骨关节炎、髋关节磨损等;另一个是骨质疏松,一般在绝经后妇女、60~70岁的老年人中高发,这类人很容易发生骨折。如果重视预防、积极治疗,这些骨病都能很好解决。但部分患者常忽视症状、拖延治疗,致使问题越来越严重,最后不得不手术。还有部分患者惧怕手术,拒绝治疗。实际上,现在的关节置换、脊柱功能重建等手术,都能帮助患者康复,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生命时报》:您历任北医三院、首钢医院、北大国际医院院长,感受有何不同?

陈仲强:担任北医三院院长时我只有44岁,当时的领导班子也很年轻。三院在人才、资金方面基础比较雄厚,更多的是要做好发展规划。接管北大首钢医院时,我有了成熟的管理经验。当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把首钢医院的发展目标、战略、规划都清晰化。北大国际医院层级高、体量大,是一个全新的医院。专家来自于四面八方,都有非常好的医学背景,如何把这些专家凝聚起来最为关键。

《生命时报》:如果您不当院长了,您最想做什么?

陈仲强:当医生。我的父母都是医生,从小耳濡目染,就对医学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小时候,我就常常自己看医学书籍,还在自己身上做针灸实验。那时,父母很忙,但父亲周末一定会到病房查看患者的情况,这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些年走下来,我更没想过放弃医生这个职业。如果不做院长了,我想我一定还是做一名好医生。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独家授权的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或改写。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