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便检测的临床应用有哪些

发布于 2025/05/02 15:13

粪便检测在临床中主要用于消化道疾病筛查、感染病原体鉴定、肠道菌群评估、肿瘤标志物检测及营养吸收功能评价。

1、消化道疾病筛查:

粪便潜血试验是结直肠癌早期筛查的重要手段,可检测肉眼不可见的微量出血。炎症性肠病患者粪便中钙卫蛋白水平升高,能辅助判断肠道炎症活动度。慢性腹泻患者通过粪便酸碱度和还原物质检测,可鉴别乳糖不耐受等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

2、感染病原体鉴定:

粪便培养能检出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肠道致病菌,寄生虫检查可发现阿米巴原虫、蛔虫卵等。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常用于婴幼儿急性腹泻病因诊断,艰难梭菌毒素检测则是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重要确诊依据。

3、肠道菌群评估:

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可分析肠道微生物多样性,评估菌群失调与肥胖、糖尿病等代谢疾病的关联。粪菌移植前需通过16SrRNA基因检测评估供体菌群结构,治疗难辨梭菌感染时需监测受体菌群定植情况。

4、肿瘤标志物检测:

粪便DNA检测能发现APC、KRAS等基因突变,甲基化SEPT9检测对结直肠癌筛查特异性达90%以上。粪便可溶性CD44变异体检测有助于胃癌早期诊断,胰腺癌患者粪便中REG1A蛋白水平显著升高。

5、营养吸收功能评价:

粪便脂肪定量是诊断脂肪泻的金标准,苏丹III染色可初步判断胰腺外分泌功能。乳糜泻患者粪便中α-1抗胰蛋白酶水平异常,慢性胰腺炎患者粪弹性蛋白酶-1检测能反映胰酶分泌不足程度。

进行粪便检测前应避免食用动物血制品和维生素C干扰潜血结果,标本采集需使用专用容器并在2小时内送检。婴幼儿粪便检测需注意区分母乳喂养与配方奶喂养的菌群差异,老年人反复潜血阳性建议结合肠镜检查。慢性肠道疾病患者可定期监测粪便生物标志物变化,配合饮食记录评估治疗效果。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