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内膜炎是怎么回事

发布于 2025/05/03 16:33

老年人心内膜炎可能由细菌感染、心脏瓣膜病变、免疫功能下降、侵入性医疗操作及口腔感染等因素引起,可通过抗生素治疗、手术修复瓣膜、控制基础疾病等方式干预。

1、细菌感染:

细菌通过血液循环侵入心内膜是主要病因。常见致病菌包括草绿色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球菌。感染多源于皮肤伤口、泌尿系统或呼吸道病灶,细菌黏附在受损的心内膜表面形成赘生物,需通过血培养明确病原体后针对性使用抗生素。

2、心脏瓣膜病变:

退行性瓣膜钙化、风湿性瓣膜病等结构性病变易使心内膜表面粗糙,为细菌定植创造条件。二尖瓣和主动脉瓣最常受累,超声心动图可发现瓣膜赘生物。严重者需行瓣膜置换术,术后需长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3、免疫功能下降:

老年人T细胞功能衰退、糖尿病控制不佳等情况会削弱免疫防御。慢性病患者更易发生菌血症,且感染后症状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低热、乏力,需密切监测炎症指标和心脏杂音变化。

4、侵入性医疗操作:

拔牙、内镜检查、导尿管置入等操作可能造成暂时性菌血症。有心脏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应在操作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操作后观察是否出现新发心脏杂音或栓塞表现。

5、口腔感染:

龋齿、牙周炎等慢性口腔感染灶中的细菌可经牙龈出血进入血液。日常需加强口腔护理,每半年进行专业洁牙,出现牙龈肿痛时应及时治疗,避免细菌随咀嚼动作入血。

老年心内膜炎患者应保持低盐高蛋白饮食,适量进行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增强心肺功能。日常监测体温变化,避免皮肤破损,严格遵医嘱完成抗生素疗程。合并糖尿病者需强化血糖监测,定期复查心脏超声评估瓣膜情况。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