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是什么病
发布于 2025/05/03 17:05
发布于 2025/05/03 17:05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蜱虫叮咬或接触感染动物血液传播,临床表现为发热、出血倾向及多器官功能障碍。该病主要与病毒直接侵袭、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凝血功能异常、血管内皮损伤及继发感染等因素有关。
1、病毒侵袭: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通过蜱虫叮咬或接触染病动物(如牛羊)的血液或分泌物进入人体。病毒在体内复制后攻击血管内皮细胞和免疫细胞,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引发早期发热、头痛等症状。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减少、血小板降低。
2、免疫风暴:
病毒感染后触发细胞因子风暴,大量炎性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释放,加重血管损伤。患者可能出现面部潮红、结膜充血等体征,严重时导致循环衰竭。免疫调节治疗需在严密监测下进行。
3、凝血障碍:
病毒抑制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同时激活纤溶系统,造成皮肤瘀斑、鼻衄等出血表现。重症患者可发生消化道大出血或颅内出血,需及时补充凝血因子、输注血小板,并监测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
4、血管损伤:
血管内皮细胞感染后导致毛细血管渗漏,血浆外渗引发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常见血压下降、四肢湿冷,同时因肾脏灌注不足导致急性肾损伤。液体复苏时需警惕肺水肿风险。
5、继发感染:
疾病后期因免疫抑制易合并细菌或真菌感染,表现为持续高热、炎症指标升高。常见肺部感染和血流感染,需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同时加强营养支持维持肠道屏障功能。
预防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需避免蜱虫叮咬,在疫区接触牲畜时穿戴防护装备,发现蜱虫附着需用镊子垂直拔出。患者隔离治疗期间排泄物需严格消毒,医护人员应执行二级防护。康复期患者可逐步进行低强度运动如散步,饮食选择高蛋白易消化食物如鱼肉粥、蒸蛋,避免辛辣刺激。疫区居民可接种疫苗,但需注意保护期有限,仍需配合其他防护措施。
上一篇 : 儿童过敏性紫癜和湿疹的区别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