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虾就不要吃这个水果了!

发布于 2018/07/27 10:43 复禾健康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汁的葡萄和美味的虾是我们经常食用的两种食物,它们都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味道好,具有很好的食用价值,深受人们喜欢。在日常的饮食中,人们吃虾的同时还想吃点甜美多汁的水果。但是葡萄和虾里面的成分可能会发生不良反应,一起吃可能会引起身体不适吗?同时食用不利于身体健康?

葡萄和虾能一起吃吗?

葡萄和虾不能一起吃!在吃海鲜的同时吃葡萄、山楂、石榴、柿子等水果,就会出现呕吐、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因为在这些水果中含有鞣酸,鞣酸遇到海鲜中的蛋白质会凝固沉淀,形成不容易消化的物质。

吃虾后多久能吃葡萄?

吃虾后,要间隔一到两个小时,才能吃葡萄。除了虾类,其他海产品也尽量不跟水果一起食用。

1、食用虾、蟹时不能同时服用大量维生素C。因为虾、蟹等甲壳类海鲜中含有高浓度五价砷化合物,其本身对人体无害,但若同时服用大量维生素C时,五价砷会被还原成三价砷,也就是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会导致急性砷中毒,严重者还会危及生命。

2、海鲜不要和水果混着吃。因为海鲜中含有较高的蛋白质、钙、磷等营养素,如果同含鞣酸量较高的食品一起吃,不仅会降低海鲜的营养成分,而且会使海鲜中的钙类与鞣酸结合,生成一种不易消化的物质,导致呕吐、头晕、恶心、腹痛等症状。因此,茶叶、柿子、葡萄、石榴、山楂等含鞣酸较多的水果,不能与海鲜同食,至少要隔开两小时。另外,吃虾之后半个小时不可以和大量的维生素C一起吃,这样会中毒的。

葡萄不能和什么一起吃?

葡萄不能和牛奶一起吃

葡萄中含有果酸,如酒石酸,苹果酸,柠檬酸,而牛奶中的蛋白质很多,果酸和蛋白质会互相反应,使蛋白质凝固,而且牛奶中的有些成分还会和葡萄中的维生素C发生反应,不但会影响吸收,伤害肠胃健康,严重的甚至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症状。

葡萄不能和海鲜一起吃

葡萄内含鞣酸较多,而海鱼,海虾,海蟹一类的海鲜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等营养物质,如果鞣酸和蛋白质结合,不但会降低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还会刺激肠胃,导致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出现。类似葡萄的水果还有山楂、石榴、柿子等。

葡萄不能和人参一起吃

葡萄的鞣酸含量多,而人参蛋白质丰富,鞣酸和人参中的蛋白质结合后形成沉淀,会影响人参吸收,还会降低人参的药效。

葡萄不能和骆驼肉一起吃

骆驼肉出现在我们生活中较少,但是蒙古、内蒙古和沙漠草原地区会有食用。葡萄与骆驼肉一起吃,会引起热病,严重者全身像烧烫一样,非常可怕。

葡萄不能和含钾高的食物一起吃

葡萄本身含钾高,与含钾量高的食物同食,容易引起高血钾病,造成肠胃痉挛,腹胀或腹泻,甚至心率失常等后果。含钾量高的食物如海带、紫菜、香蕉、杏仁以及各种豆类食品等,如果吃了这些食物,要等两三个小时,这些食物都消化得差不多了,再吃葡萄比较好。

葡萄不能和水一起吃

葡萄本来有润肠通便的功效,而吃葡萄时喝水,或者是吃完葡萄后马上喝水,胃还来不及消化吸收,水分就会将胃酸冲淡,葡萄和水,胃酸急速氧化发酵,加速了肠道蠕动,加之葡萄中的糖分没有立刻消化,进入肠道,导致肠道渗透压升高,就会产生腹泻。

虾不能和什么一起吃?

1、鞣酸含量较多的食物

虾肉含有较高的蛋白质、钙、磷等营养素,如果同含鞣酸量较高的食品一起吃,不仅会降低虾肉的营养成分,而且会使其中的钙类与鞣酸结合,生成一种不易消化的物质,导致呕吐、头晕、恶心、腹痛等症状。

鞣酸含量较多的水果:柿子、葡萄、石榴、山楂等;鞣酸含量较多的饮料:各类茶水;鞣酸含量较多的蔬菜:空心菜。

2、不能和虾同吃的其他类食物

①南瓜:虾的营养价值极高,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性功能,补肾壮阳,抗早衰。但是虾不能和南瓜一起吃,因为同食会引起痢疾(急性肠道传染病之一),可以用黑豆、甘草解毒。

②果汁:果汁(特别是橙汁,梨汁等)含维生素C较多,则易出现维生素C过量中毒现象。

③黄豆:黄豆富含蛋白质,有助消化的功效,但是和虾同时则会引起消化不良等症状。

④红枣:红枣富含维生素,同食红枣和虾则会使红枣中的维生素将虾或虾皮中的五氧化二砷还原成三氧化二砷(砒霜),从而引起中毒。

⑤金瓜:金瓜性寒,味甘,具有下气平喘,清热利痰之功效。但是虾性温,味甘、咸,具有补肾壮阳、健胃补气、祛痰抗癌等功效;若二者性味功效相左,同食会引起拉痢(比拉稀还厉害的一种病症),对身体健康有一定的损害作用。

⑥猪肉、鸡肉:虾不可同猪肉、鸡肉同食,同食会产生肝肾衰竭。史书《饮膳正要》记载:“虾不可与猪肉同食,损精”。

另外要和大家说的是,虾除了葡萄也不要和其他维生素C含量高的瓜果、蔬菜一起吃。虾肉中含有高浓度五价砷化合物,其本身对人体无害,但若同时服用大量维生素C时,五价砷会被还原成三价砷,也就是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会导致急性砷中毒。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柠檬、柑橘等;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西红柿,胡萝卜,青椒等。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