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懂CT片上的骨折线

发布于 2025/05/09 11:22

CT片上骨折线的识别主要依赖影像学特征,需关注骨皮质连续性中断、骨折线走向及周围软组织变化。关键观察点包括骨折线形态、骨小梁排列异常、周围血肿或水肿表现。

1、骨皮质中断:

骨折最直接征象是骨皮质连续性中断,CT横断面图像表现为高密度骨皮质出现低密度裂隙。线性骨折呈细线状低密度影,粉碎性骨折可见多条放射状裂隙。观察时需调整窗宽窗位至骨窗(窗宽2000HU、窗位400HU),避免将血管沟或滋养血管孔误判为骨折。

2、骨折线走向:

骨折线方向分为横行、斜行、螺旋形或压缩性。横行骨折线与骨长轴垂直,常见于直接暴力损伤;螺旋形骨折线呈螺旋状环绕骨干,多由扭转力导致。三维重建技术可立体展示骨折线空间走向,对手术方案制定至关重要。

3、骨小梁紊乱:

松质骨区域骨折表现为骨小梁排列紊乱、中断或嵌插。椎体压缩性骨折可见椎体前缘楔形变伴骨小梁扭曲;跟骨骨折后下方骨小梁呈"爆裂"样改变。需注意与骨质疏松导致的骨小梁稀疏相鉴别。

4、软组织征象:

骨折周围常伴随软组织肿胀、血肿或肌间隙模糊。急性期可见骨折线周围低密度水肿带,慢性期可能出现骨痂形成。关节内骨折可有关节积液征象,脂肪-血液平面(脂血征)提示关节内出血。

5、特殊类型识别:

隐匿性骨折在普通CT可能仅显示骨小梁微断裂,需结合MRI或骨扫描。病理性骨折可见骨质破坏灶,如肿瘤导致的溶骨性改变。儿童青枝骨折表现为骨皮质皱褶或成角,无完全断裂线。

日常阅片时应系统观察各层面图像,结合矢状位、冠状位重建综合分析。建议采用"骨窗+软组织窗"双窗对照观察,重点比对健侧对称部位。对于复杂骨折或疑似病例,可进行薄层扫描(层厚≤1mm)提高分辨率。非专业人员解读影像报告时,应重点参考放射科医师描述的骨折部位、类型及移位程度,避免自行判断延误治疗。保持适度钙质摄入和负重运动有助于骨折愈合期骨痂形成。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