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性血尿和iga肾炎是一种病吗?

发布于 2018/08/21 13:35 复禾健康

孤立性血尿和iga肾炎是一种病吗?孤立性血尿一般指患者无明确诊断的泌尿系统疾病或者是其他相关性全身性疾病,而尿中红细胞的数量异常的一种疾病,该名称为临床诊断(即不包括病理诊断)。2000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病学组将其命名为“孤立性血尿”。该症多在肉眼血尿、偶然检查或体检时发现,由于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病情易迁延反复,有部分病人终发展至终末期肾病,造成家庭及经济的损失。

一、孤立性血尿的诊断

诊断标准:肉眼血尿或者是镜下血尿反复发作或持续存在,无蛋白尿或者是轻微蛋白尿;肾性血尿;无水肿、高血压等临床表现;肾功能、生化以及免疫学检查均正常;影像学检查无结石或者是泌尿道的畸形。

1.血尿诊断的评价目前大多数医疗机构采用快速敏感的试纸带法检测尿中潜血,现筛查可疑人群,再通过镜检确诊。但很多情况下,二者的检查会有所偏差,出现不一致的结果,如尿中红细胞裂解,有时仅出现潜血阳性而镜下见不到正常形态的红细胞;又如尿中存在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尿酶、肌红蛋白,均有出现潜血试验假阳性的可能。临床上应充分了解各种检验方法的影响因素、质量控制水平等,以便正确诊断本病。

2.肾小球性血尿诊断血尿诊断以及进一步检查和处理的关键是区别肾小球源性和非肾小球源性血尿,目前临床上多依靠尿中的红细胞管型以及蛋白来区分。当尿中红细胞大小不一、血红蛋白含量和形态异常时,常常提示肾小球源性血尿的可能性更大。自1986年开始,杨霁云团队应用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观测尿中变形红细胞,当严重变形红细胞(环状、穿孔、芽胞状)超过30%时,诊断为肾性血尿;当红细胞多为均一型,或者是红细胞严重变形的数目不足15%时,则诊为非肾小球性,符合率达90%以上。因此认为尿中严重变形红细胞(环状、穿孔、芽胞状)超过一定的数量时才具有临床诊断的意义。并且,因为多种因素(如pH值及尿素、尿酶等的含量)可导致尿中红细胞变形,所以在分析结果时,还应注意排除其他因素的作用。以G1细胞5%为标准,董秀清等对肾小球性血尿诊断的特异性为,敏感性达85.5%,也强调此宜在尿液pH值<6.5、尿液渗透浓度≥400mmol/L时进行。

3.肾活检对于小儿孤立性血尿是否需要肾活检目前意见尚未达成一致。临床工作者大多认为对于孤立性血尿,若家族有阳性病史,镜下血尿持续6个月至1年仍然存在,或者出现肉眼血尿、蛋白尿或发生肾功能异常时需要肾活检,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治疗本病。但是,有报道在36例孤立性血尿的患儿中经肾活检而改变治疗者仅1例,因此也有人提出小儿孤立性血尿不伴蛋白尿不必行肾活检。杨霁云认为孤立性血尿患儿进行肾穿刺可以明确疾病发生的原因,避免临床上许多不必要的检查,可以准确判定预后情况(如病检为薄基底膜肾病时),同时还可以对可能进展的疾病早期诊断,及早进行治疗(如局灶节段性硬化)。虽然是否需要肾穿意见不一,但是所有患者均需要密切观察、随访病情变化。

二、孤立性血尿的病理分析

目前,临床普遍认为IgA肾病是儿童孤立性血尿的常见病因。1996年国内报道分析了341例孤立性血尿儿童的肾脏病理改变:肉眼血尿者占前三位的依次是IgA肾病、系膜增生、轻微病变,镜下血尿者占前3位的依次是系膜增生、局灶节段性硬化、IgA肾病。国外Benbassat等报道的学龄儿童占前3位的依次是:IgA肾病、薄基底膜肾病和Alport综合征。一般认为呈单纯性血尿的IgA肾病病情进展慢、预后好,但是Ronkainen报道有11%的IgA肾病在随访的10~20年内发展为肾衰竭。

孤立性血尿和iga肾炎是一种病吗?薄基底膜肾病(TBMN)也是儿童孤立性血尿的常见病因之一。临床症状还可伴有轻度蛋白尿,肾功能多是正常的,电镜发现肾小球基底膜变薄为本病的确诊依据。TBMN是与家族遗传有关的疾病。TBMN与Alport综合征的鉴别一直对临床医生是一个挑战,Alport综合征的早期可以仅表现为肾小球基底膜变薄,这一点也提示这两个疾病的发病机制有重叠。目前已知40%的TBMN发病与COIAA3或COIAA4基因突变有关。理论上,TBMN的基因诊断是可能的,但是由于经济原因现在实施很困难,Ⅳ型胶原的仅α3-α5链的免疫学检测目前应用也不广泛。所以很多TBMN病例尚未明确诊断。此外,肾小球轻微病变、IgM肾病、局灶节段硬化(FSGS)、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MPGN)、膜性肾病(MN)等,均可见于孤立性血尿。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