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在师生间传染。流感传染性主要与病毒载量、接触距离、防护措施、环境通风、个体免疫力等因素有关。
1、飞沫传播:
患者在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产生的含病毒飞沫可在1米内直接进入他人呼吸道。教师授课时需长时间发声,若未佩戴口罩,飞沫传播风险显著增加。建议师生在流感季保持社交距离并规范佩戴口罩。
2、接触传播:
病毒可附着在门把手、教具等物体表面存活2-8小时。师生接触污染物品后未洗手即触摸口鼻,可能造成间接传染。学校需对高频接触物品每日消毒,师生应养成勤洗手习惯。
3、密闭环境:
教室人员密集且通风不良时,气溶胶悬浮时间延长。冬季门窗紧闭更易造成病毒积聚。建议课间开窗通风,每2小时换气1次,必要时使用空气净化设备。
4、免疫差异:
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后病毒载量通常高于成人。教师若未接种疫苗或存在慢性病,更易被学生传染。建议师生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慢性病患者需加强防护。
5、潜伏期传染:
患者在出现发热症状前24小时已具备传染性。教师带病上班或学生隐瞒病情,可能导致聚集性疫情。学校应落实晨检制度,出现乏力、咽痛等前驱症状时及时隔离观察。
流感季师生应保证每日饮水1500毫升以上,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和深绿色蔬菜。适度进行快走、跳绳等有氧运动增强抵抗力。教室需配备免洗消毒液,课桌椅建议采用二氧化氯消毒湿巾每日擦拭。出现持续高热、胸闷等症状需及时就医,确诊流感后应隔离至体温正常24小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