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缺钙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补充维生素D、增加户外活动、医疗干预及监测生长发育等方式解决。缺钙通常由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日照缺乏、生长过快或疾病因素引起。
1、调整饮食:
母乳或配方奶是婴儿钙质主要来源,6个月后逐步添加高钙辅食如油菜泥、豆腐糊、芝麻酱。乳母需保证每日1000毫克钙摄入,可食用虾皮、奶酪等。避免过量摄入影响钙吸收的植酸、草酸类食物。
2、补充维D:
维生素D促进肠道钙吸收,新生儿出生后需每日补充400国际单位。可通过维生素AD滴剂补充,夏季阳光充足时可适当减少补充量。早产儿、低体重儿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
3、增加日照:
每日10-15点间进行30分钟户外活动,阳光照射皮肤合成维生素D。注意避免强烈直射,树荫下活动同样有效。冬季可延长至1小时,隔着玻璃晒太阳无效。
4、医疗干预:
严重缺钙出现手足搐搦、方颅等症状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等药物。合并佝偻病时需配合骨化三醇治疗,治疗期间每月监测血钙、磷及碱性磷酸酶水平。
5、生长监测:
定期测量头围、身高体重曲线,观察前囟闭合情况。记录睡眠质量、多汗、夜惊等表现,3月龄后每2个月检测血钙。早产儿、双胞胎需增加随访频率,发现发育迟缓及时就诊。
补钙需遵循适量原则,过量补钙可能造成便秘或肾脏负担。哺乳期母亲每日饮奶量建议300-500毫升,婴儿辅食添加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原则。保持每日2小时以上大运动锻炼如俯卧抬头,促进骨骼发育。避免包裹过紧限制肢体活动,睡眠时保持环境安静减少夜惊。出现持续烦躁不安、食欲下降需及时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