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碱酯酶低是怎么回事,需要治疗吗
发布于 2025/05/21 09:54
发布于 2025/05/21 09:54
胆碱酯酶低可能由肝脏疾病、有机磷中毒、遗传因素、营养不良、药物影响等原因引起,需根据病因决定是否治疗。
肝脏是合成胆碱酯酶的主要器官,慢性肝炎、肝硬化等疾病会导致胆碱酯酶合成减少。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如护肝药物熊去氧胆酸、水飞蓟素等,严重者需肝移植。
农药或杀虫剂中的有机磷化合物会不可逆抑制胆碱酯酶活性。中毒者表现为瞳孔缩小、流涎、肌肉震颤等。需立即清除毒物并使用解磷定、阿托品等特效解毒剂。
先天性胆碱酯酶缺乏症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酶活性仅为正常人20%-50%。多数无明显症状,严重时可出现肌无力。通常无需特殊治疗,手术前需告知麻醉师避免使用琥珀胆碱。
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影响酶蛋白合成,常见于素食者或消化吸收障碍患者。伴随体重下降、水肿等表现。通过补充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等可逐步恢复酶水平。
某些抗生素、抗肿瘤药或麻醉剂会暂时抑制胆碱酯酶活性。停药后1-2周内多能自行恢复,用药期间需监测酶活性变化,必要时调整药物方案。
发现胆碱酯酶降低应完善肝功能、毒物筛查等检查明确病因。日常需保证每日每公斤体重1.2-1.5克蛋白质摄入,优选乳清蛋白、大豆蛋白等易吸收类型。避免接触有机磷制剂,使用新药前仔细阅读说明书中关于胆碱酯酶影响的提示。轻度降低且无症状者可3个月后复查,急性中毒或伴随严重肝病者需立即就医。规律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肝脏代谢功能,但需避免过度疲劳。
上一篇 : 嘴角长痘痘怎么办 教你快速消除嘴角痘痘
下一篇 : 脊柱型关节病型银屑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