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肠炎一吃东西就吐可通过暂时禁食、补充电解质、药物治疗、调整饮食结构、及时就医等方式缓解。该症状通常由病毒或细菌感染、食物中毒、胃肠黏膜损伤、消化功能紊乱、电解质失衡等原因引起。
1、暂时禁食:
胃肠黏膜急性炎症期需减少食物刺激。呕吐剧烈时应停止进食4-6小时,让胃肠道充分休息。禁食期间可少量多次饮用温盐水,每次5-10毫升,间隔15分钟。婴幼儿及老年人需特别注意防止脱水。
2、补充电解质:
频繁呕吐易导致钠钾丢失。可选用口服补液盐调节水电解质平衡,每包冲调250毫升温水,分次服用。自制补液可混合500毫升温水、1.75克食盐和10克白糖。出现尿量减少或精神萎靡需静脉补液。
3、药物治疗:
细菌性感染需使用诺氟沙星等喹诺酮类抗生素,病毒性感染以对症治疗为主。呕吐严重者可短期应用多潘立酮等止吐药物,蒙脱石散可保护胃肠黏膜。用药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自行调整剂量。
4、调整饮食结构:
症状缓解后从流质饮食开始过渡,首选米汤、藕粉等低渣食物。2-3天后尝试馒头、面条等易消化主食,避免高脂高纤维食物。恢复期每日进食5-6餐,每餐控制在100-150克,进食后保持坐位30分钟。
5、及时就医:
持续呕吐超过24小时、呕血、意识模糊需立即就诊。婴幼儿出现前囟凹陷、皮肤弹性降低等脱水表现,或成人尿量持续减少伴血压下降,提示需住院治疗。糖尿病患者出现酮症酸中毒风险时更应积极干预。
康复期需保持饮食温度适宜,避免生冷刺激。选择蒸煮炖等烹调方式,限制葱姜蒜等调味品。每日补充复合维生素B族促进黏膜修复,适量饮用含益生菌的酸奶调节肠道菌群。症状完全缓解前禁止剧烈运动,注意腹部保暖,睡眠时采取左侧卧位减轻胃部压力。恢复工作后避免过度劳累,建议2周内禁酒及咖啡因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