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症状主要有乏力、皮肤黏膜出血、反复感染、头晕心悸、面色苍白。
1、乏力:
造血功能衰竭导致红细胞减少,机体供氧不足引发持续性疲劳感,轻微活动即可加重症状。患者常伴有活动耐力下降,严重时卧床休息仍无法缓解。需通过输血改善贫血状态,同时配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原发病。
2、皮肤出血:
血小板减少造成凝血功能障碍,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渗血等。轻微碰撞即可出现大片皮下出血,女性可能出现月经量增多。需避免外伤,必要时输注血小板悬液,使用促血小板生成药物。
3、反复感染:
中性粒细胞缺乏导致免疫力低下,易发生口腔溃疡、肺部感染、败血症等。常见发热持续不退,抗生素治疗效果差。需进行保护性隔离,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提升白细胞水平。
4、头晕心悸:
重度贫血时心脏代偿性加快收缩,出现体位性低血压、耳鸣视物模糊等症状。血红蛋白低于60g/L可能诱发心绞痛或心力衰竭,需紧急输注浓缩红细胞纠正缺氧状态。
5、面色苍白:
睑结膜、甲床等部位苍白是贫血典型体征,伴随口唇色淡、皮肤干燥脱屑。长期贫血可导致匙状甲、毛发枯黄等营养不良表现,需补充造血原料如叶酸、维生素B12等。
患者需保持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适量摄入动物肝脏、瘦肉、深色蔬菜等富含铁和叶酸的食物。注意口腔及皮肤清洁,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根据血象变化调整活动强度,血红蛋白低于80g/L时应以卧床为主。定期监测血常规和肝肾功能,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根治重症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