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可能会发生的发应
发布于 2025/05/29 13:00
发布于 2025/05/29 13:00
预防接种后可能发生的反应主要包括局部红肿、低热、过敏反应、神经系统异常及罕见严重不良反应。这些反应通常与疫苗成分、个体差异及接种操作有关。
接种部位出现红肿、硬结是常见反应,多由疫苗佐剂刺激或注射损伤毛细血管引起。一般无需特殊处理,48小时内冷敷可缓解症状。若持续超过3天或范围扩大需就医。
体温37.5-38.5℃多属疫苗激活免疫系统的正常生理反应,常见于减毒活疫苗接种后。建议多饮水、物理降温,持续高热需排除感染可能。
速发型过敏多与疫苗中明胶、抗生素等成分有关,表现为皮疹、面部水肿。迟发型过敏可能出现接种后72小时内全身荨麻疹。严重过敏需立即使用肾上腺素治疗。
极少数可能出现热性惊厥或臂丛神经损伤,前者与疫苗引起发热有关,后者多因注射位置偏差。需及时神经科评估,多数预后良好。
百万分之一概率可能出现过敏性休克或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此类情况需立即进入急救流程,医疗机构需备齐急救设备与药物。
接种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与抓挠注射部位,观察期间可适量补充维生素C与水分。保持接种部位清洁干燥,出现持续发热超过38.5℃或意识改变应立即就医。哺乳期妇女接种后无需中断喂养,但需密切观察婴儿反应。建议建立个人接种记录档案,详细记载每次接种后的反应情况以供后续接种参考。
上一篇 : TNFI医学上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 : 氧化石墨烯对人体的危害有哪些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