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肠炎相关疾病主要有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胃肠炎、食物中毒、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肠道寄生虫感染。
1、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由志贺菌属引起,典型表现为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该病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夏季高发。治疗需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同时进行补液和电解质调节。重症患者可能出现中毒性休克,需住院治疗。
2、病毒性胃肠炎:
病毒性胃肠炎多由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引起,常见水样腹泻伴呕吐。该病具有自限性,主要通过支持治疗如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婴幼儿和老年人易出现严重脱水,需密切监测尿量和精神状态。
3、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常见致病菌包括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在进食污染食物后2-6小时发病。典型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者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治疗以补液为主,必要时使用抗生素。预防需注意食品储存和加工卫生。
4、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抗生素使用可能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导致艰难梭菌等致病菌过度繁殖。轻症表现为水样便,重症可出现伪膜性肠炎。治疗需停用相关抗生素,必要时使用甲硝唑或万古霉素。预防应避免滥用抗生素。
5、肠道寄生虫感染:
阿米巴痢疾、贾第虫病等寄生虫感染可引起慢性腹泻、腹痛等症状。诊断依靠粪便检查找到病原体。治疗需使用抗原虫药物,同时注意个人卫生和饮用水安全。慢性感染者可能出现营养不良和贫血。
急性胃肠炎患者应注意饮食调理,发病初期可短暂禁食,症状缓解后从清淡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推荐食用米汤、藕粉等低渣食物,避免辛辣刺激及高脂饮食。保持充足水分摄入,每日饮水不少于2000毫升。恢复期可适量补充含益生菌的食品如酸奶,帮助重建肠道菌群平衡。注意手卫生和餐具消毒,避免交叉感染。症状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高热、血便、意识模糊等严重表现时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