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中耳炎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发布于 2025/06/03 16:03

慢性中耳炎临床表现为耳部流脓、听力下降、耳闷胀感,可通过药物冲洗、鼓膜修复手术等方式治疗。慢性中耳炎通常由急性炎症迁延、咽鼓管功能障碍、胆脂瘤形成、免疫低下、耳部外伤等原因引起。

1、耳部流脓:

持续性或间歇性脓液分泌是典型特征,脓液可能呈黄绿色伴异味。与中耳黏膜长期充血、肉芽组织增生有关,需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等抗菌药物控制感染,严重者需行乳突根治术清除病灶。

2、听力下降:

传导性耳聋常见于鼓膜穿孔或听骨链损坏,患者多主诉对话需提高音量。可通过纯音测听评估损伤程度,小穿孔可行鼓膜修补术,听骨链中断者需植入人工听骨。

3、耳闷胀感:

因咽鼓管阻塞导致中耳压力失衡,产生耳内堵塞感或水流声。可能与鼻咽部炎症、腺样体肥大有关,需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缓解鼻腔水肿,配合捏鼻鼓气训练改善通气。

4、胆脂瘤形成:

角化上皮堆积形成白色团块,可能破坏听小骨及颅底骨质。CT检查可见特征性骨质侵蚀,需手术彻底清除病变组织,防止颅内并发症。

5、反复急性发作:

感冒或进水后易诱发耳痛、发热等急性症状,与中耳持续存在慢性病灶相关。发作期需口服头孢克洛等抗生素,缓解期建议增强免疫力预防复发。

日常需保持耳道干燥,沐浴时使用防水耳塞避免进水,禁止自行挖耳。饮食宜补充维生素A、C增强黏膜修复能力,适当食用银耳、百合等滋阴食材。游泳前需确认鼓膜完整性,鼻塞时避免用力擤鼻。出现眩晕、面瘫等颅神经症状需立即就医,提示可能出现颅内并发症。康复期定期复查耳内镜监测恢复情况,听力未改善者可考虑助听器干预。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