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发布于 2025/06/05 13:41
发布于 2025/06/05 13:41
上消化道大出血可能由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病变、上消化道肿瘤、血管畸形等因素引起。
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是常见诱因,溃疡侵蚀血管导致出血。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加重黏膜损伤。典型表现为呕血伴柏油样便,出血量大时可出现休克。内镜检查是确诊手段,需及时止血并根治幽门螺杆菌。
肝硬化门脉高压导致食管胃底静脉迂曲扩张,破裂后出血迅猛。常见于乙肝、酒精肝患者,呕鲜血为其特征。可能伴随脾大、腹水等门脉高压体征。需紧急内镜下套扎或组织胶注射,同时进行降低门脉压力治疗。
应激、药物或酒精等因素引发胃黏膜广泛糜烂出血。重症感染、创伤等应激状态下易发生,出血量可大可小。胃镜检查可见弥漫性黏膜充血糜烂。治疗需去除诱因,使用抑酸药物促进黏膜修复。
胃癌、食管癌等恶性肿瘤侵蚀血管引发出血。中老年患者需警惕,可能伴有消瘦、吞咽困难等报警症状。出血常呈间歇性,内镜可见新生物,病理活检可确诊。根据分期选择手术或放化疗。
包括Dieulafoy病变、动静脉畸形等血管异常。突发无痛性大出血为其特点,常规检查易漏诊。血管造影或内镜下可见裸露血管。可通过内镜治疗、介入栓塞或手术切除病灶。
出现呕血或黑便时应立即禁食禁水,保持侧卧位防误吸,记录出血量和伴随症状。转送医院途中监测血压脉搏,避免剧烈搬动。恢复期饮食需从流质逐步过渡,选择易消化低纤维食物,限制辛辣刺激及过热饮食。戒除烟酒,避免服用损伤胃黏膜药物,定期复查胃镜评估治疗效果。合并肝硬化患者需严格限制蛋白质摄入,预防肝性脑病。
上一篇 : 痔疮大肠头出来了怎么治疗
下一篇 : 绝经后胖了十多斤怎么回事,怎么办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