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炎湿疹不会传染,属于非感染性炎症性皮肤病。皮炎和湿疹的发病机制主要与免疫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遗传因素、环境刺激及心理压力有关。
1、免疫异常:
免疫系统过度反应是核心发病机制,表现为Th2型免疫应答亢进,导致组胺、白三烯等炎症介质释放。这种情况需通过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调节免疫反应,严重时需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软膏。
2、皮肤屏障受损:
角质层结构蛋白缺陷使皮肤丧失锁水能力,外界过敏原更易穿透表皮。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需长期使用含神经酰胺的保湿剂修复屏障,避免碱性清洁剂进一步破坏角质层。
3、遗传易感性:
FLG基因突变者表皮丝聚蛋白合成不足,子女患病风险增加3-5倍。这类患者婴幼儿期即出现症状,需加强环境控制,避免接触尘螨、动物皮屑等常见过敏原。
4、环境刺激:
气候干燥、化学洗涤剂、金属镍等接触物会诱发或加重症状。临床表现为接触部位红斑渗出,需进行斑贴试验明确致敏原,工作时佩戴防护手套减少刺激。
5、心理因素:
长期焦虑抑郁可通过神经肽P物质加剧瘙痒-搔抓循环。这类患者往往伴有睡眠障碍,需配合心理疏导打破恶性循环,必要时使用多塞平等具有止痒作用的抗抑郁药。
皮炎湿疹患者宜穿着纯棉透气衣物,室温保持在22-24℃避免出汗刺激。饮食需记录食物日记,常见诱发食物包括海鲜、坚果、芒果等。每周3次30分钟快走可调节免疫功能,但运动后需及时清洁汗液。洗澡水温不超过38℃,沐浴后3分钟内涂抹保湿剂锁住水分。卧室使用加湿器维持50%-60%湿度,定期清洗床品并用60℃以上热水消毒。避免饲养宠物及铺设地毯,花粉季节注意关闭门窗。出现渗液、脓疱等感染迹象时需及时就医。